刘志刚
2024年元旦刚过,一份带着墨香的《黄海晨刊》就摆在了我的书桌上,重新开启了我的读报生活,也把我的记忆拉回了从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差,父亲省吃俭用了我两块钱,再三叮嘱专款专用,让我订一份《小学生报》。钱一到手,我就去供销社买了两分钱的滴滴金,因为我知道一份《小学生报》全年定价一块九毛八,正好余下两分钱。滴滴金美丽的焰火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初中时期订《中学生报》,报上发表的作文水平很高,受其影响和启发,在校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也能拿个奖,多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点评。有一年春节后老师布置了作文,我自由发挥,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作文本发下来后,我惊讶地发现老师给我的批阅评语中有一句“不能大段大段照抄”。天呐,那是我的原创呀。我委屈,鼓起勇气找到了老师,解释了半天。老师看我激动的样子,最终给予了肯定,并建议我再写点东西投稿。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断断续续地写,断断续续地投稿。邮票花了不少,可稿件均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初中时期订的另一份报刊是《作文周刊》,同班同学在上面发表一篇小诗,我羡慕得不得了。也尝试过写诗投稿给《作文周刊》,自由体的抒情诗,也以失败告终,对我打击不小,自尊心也受到了伤害。这是我的秘密,没有人知道,包括最知心的同学朋友。
高中时期订《语文报》,好词好句好文章多了,就抄写在笔记本上,包塑料皮的那种,初中毕业时同学间互赠了不少,正好用得上。时间长了,慢慢地积累了四五本,可惜后来都找不到了。高三上学期收到的一期《语文报》上刊登了一份声明,说因资金问题报纸办不下去了,希望大家通过邮局汇款一元,在合适的时机免费赠送全年《语文报》合订本。出于对《语文报》的喜爱和承诺赠送全年合订本的诱惑,一元钱我是按照地址寄出去了,可直到我毕业也没有见着那个合订本。难不成被骗了?不得而知。
工作后没有订报纸,我成了单位附近报刊亭的常客。报刊杂志琳琅满目,我只选择了《齐鲁晚报》,每期五毛,周末是《齐鲁周刊》,每期一元。工资不高,并不是每一期报纸刊物都买,手头宽裕了多买,羞涩了就少买或者不买。再后来工作家务繁忙,不订也不买报纸了,甚至连看报纸的时间也很少了,直至2024年元旦这期《黄海晨刊》的出现。
我现在的工作时间是四班三倒,但是从来没有耽误我取报、看报。或是端坐书桌旁,铺着看,十目一行地看,间或轻啜一口热茶;或是斜靠沙发上,跷着腿,仰着脖,敷衍地举着看;或是躺在床上,背靠床头,蜷起双腿,仔细地反复看;或是携报如厕,一目十行地看。各极其态。
《黄海晨刊》版面多,内容丰富,繁花满版引人注目。“爱日照”讲述日照人身边的人和事,谈艺术,论教育,说文化,论民生,在家里就能知道大至政治活动,小至天气预报的新闻;“热点击”贴近生活;“悦成长”关心孩子们;“微视点”关注老年人;“广视角”适合大千百姓;“爱健康”知冷知热;“很新鲜”“热关注”“看齐鲁”等栏目各具特色。
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我还是偏爱文学栏目。在这块枝叶繁茂的园地里,既有著名作家赵德发、夏立君等人的著作,又有草根文学爱好者的身影。一篇篇赏心悦目的文章,一首首清新的抒情诗,无不让人欣喜。随着文字的流动,回忆旧时时光,看今朝,畅想未来;闻春花芬芳,听夏蝉鸣唱,寄秋雨情思,赏冬雪皑皑。
看报也有误事的时候。一边是锅里熬着粥,一边是专心看报,报没看完,粥熟了,窜出了锅,流了满满一灶台;更有甚者,锅糊了,菜焦了。这也算是看报的最高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