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单雪刚
(上接2024年12月24日7版)
穷山沟里考出了一个“全省第六名”
孙塽在光绪辛卯科山东乡试中得“中式第六名”,和乾隆壬申年山东乡试中式第二名的日照举人郑曾述一样,都很不一般,尤其是到了清晚期,竞争更是激烈。
王晓明在《晚清山东乡试百人难取其一》一文中说:“史料显示,清朝山东每次乡试的定取举人名额是69人,外加副榜12人,同治以后,增额2人。当时有多少人参加乡试呢?据记载贡院有号舍9000余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号舍增至14500多间。由此推断,晚清每3年一次的乡试,每次中举者百里难挑一。”
由此可见,山东自古以来就是科考大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之景况古已有之。孙塽能在一众士子中获得第六名的位次,说来也是一位绝对有实力的“选手”。
这份硃卷信息量更大
乾隆时期的硃卷大致分三部分:考生履历、科份页、文章。从孙塽这份光绪辛卯科乡试硃卷上来看,按照当时科举考试要求,还加录了师承传授,如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的姓名、字号及科名官阶,以示学问渊源有自。从硃卷中我们看到“庭训:受业(知)师,张封五夫子,印毓秀,邑庠生,邱殿三夫子,印在元,诸邑廪贡生,安伯雅夫子,印曰埙,邑廪生、李月东夫子,印梦斗,已丑进士,即用知县,郑洛三夫子,印熙嘏,已卯举人,大挑二等试用训导……”他的受业老师分别是张封五、邱殿三、安伯雅,还记载了前任和时任山东学政的名字。
举人后代今何在
举人生于1862年,1891年中举,按时间推算,距今也才130多年,但举人百年后的“销声匿迹”委实让人纳闷,是举人这一支全家迁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
12月6日,笔者一行赴五莲县洪凝街道孙家岭村进行寻访,第一站先到了孙家岭村委,接待笔者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孙丙青,但他只是记得好像村里过去只是有个武举人,这让笔者一阵紧张,连他都不太清楚的话,恐怕这次寻访是要泡汤了,还好有惊无险,经过几番打听,他居然真找到了这位老举人的后代。
急匆匆进屋的孙书记又为我们提供了孙家的家谱,家谱上赫然写着:孙塽字英臣郡廪生光绪辛卯科中式本省第六名举人光绪戊戌科大挑二等拣选知县候选教谕寿高六十三岁忌日三月十二娶安氏高家村安公
女寿高六十六忌日
十二月二十二合葬庄西原新茔癸。
此处所说的郡廪生是指,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郡廪生是指通过府试的廪生。其中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即廪膳生员。廪生有名额限定,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此处说的大挑二等拣选知县候选教谕:在清朝,制定了一项特殊的制度,即“大挑”。这项制度针对的是三科以上会试未中选的举人,其中一等的举人被挑选出来担任知县,二等的则被分配为教职。这一制度每六年举行一次,旨在为举人提供更为宽广的职业道路,因此被称为“大挑”。若资料准确的话,这说明咱们的全省第六名孙举人最后没有获得一等举人的名次,而是以二等身份被分配为教谕,教谕是学官名。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
此处所说的“茔癸”是指墓地或坟墓的方位朝向为“癸山丁向”。整篇翻译成白话文:孙塽字英臣,郡廪生(一级秀才),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中举人,中式本省第六名举人,清光绪戊戌科(1898年)大挑二等拣选知县,候选教谕,寿长63岁,忌日是1925年3月12日,娶高家村安氏,安氏66岁,忌日12月22日,合葬于村西新坟茔,方位朝向为“癸山丁向”。
经打听,我们找到了老举人的一个曾孙孙志彦,一看到笔者手里的孙塽乡试卷,孙志彦眼前一亮,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自豪与激动,嘴里不停地在念叨:我从来没见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确实是我的曾祖父,他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祖父是他的长子……
举人故物今何在
据孙志彦介绍:曾祖父中举,不亚于在贫瘠落后的山沟沟里飞出来了一只金凤凰,在当时文化落后的山沟里,能考出一位举人算是伟迹奇闻,孙家岭的老少爷们都引以为荣,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当地的社会名流、乡绅富豪翻山越岭登门道贺,新举人家门前人声鼎沸,宾客盈门,门前车水马龙……
端详60多岁的孙志彦,朴素淳厚,一辈子田间劳作的农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手上是一道道粗糙的皱纹。但笔者仍能感觉到他的举止间透露着内敛的书匠气,果不其然,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篆刻,是家里长辈传授的。他也读一些书,还拿出了几本民国石印本的篆书字典展示给笔者看,据说这都是他祖上留下来的,至于是祖父还是老举人曾祖父买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孙老举人1925年过世的时间来看,这有可能是孙老举人当时为儿子们购买的字典,其他再无传世,这或许已是孙老举人为后世子孙留下的唯一念想了。
家传谱,市存牒,国有史。列记家事市事天下事,供来者借鉴,以见兴替;谱传祖宗世系,加深族众乡邦之情,市事家事天下事,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良家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宗旨,让历史与当下发生链接,加强博物馆观众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应该是文博工作者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使命。
征得藏书人同意后,目前,日照市博物馆正在请专业人员对该古籍进行修复,近期拟于日照市博物馆历史文化名人厅公开展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