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APP年度报告刷屏会泄露隐私吗

  “循环播放次数最多的歌”“最偏爱的美食”“熬得最长的夜是哪一天”“常用什么表情当嘴替”……年终岁末,各大APP的用户年度报告如约而至,这些年度报告全方位覆盖日常生活。同时,大数据贴的标签靠谱吗?自己都没记得的事儿手机APP全知道,还分析得头头是道,其中是否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现象 多个APP推出年度报告让用户回顾过去的一年
  QQ音乐、微博、小红书、美团等多个APP近期推出了“年度报告”功能。这些报告涵盖听歌时长、飞行航线、消费记录、理财战绩、书影音评分排行、外卖最晚的点单等多个方面,根据各大平台的特点向用户发出各具特色的年度总结,在网络中引发热潮。
  这些年度报告内容并不复杂,主要包括用户访问APP的频率、常搜内容、使用习惯等。平台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把用户的兴趣爱好、习惯偏好等内容进行数据化呈现,让用户直观回顾过去一年的轨迹。
  同时,平台也鼓励用户将这份报告分享出去。为了让用户主动分享年度报告,不少APP都在呈现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有外卖平台借助AI生成技术,把用户年度数据融到短剧之中,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过足了瘾。有APP以颁奖的形式呈现用户年度报告,比如有社交平台给经常熬夜使用的用户颁发“这夜蛮值得熬奖”,给兴趣多元的用户颁发“偷偷进步奖”。
  在一些用户看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数据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心思。
  质疑 数据极具个性化带有很强的隐私性
  然而,质疑声音也渐渐出现。某音乐播放平台近日推出了2024年度听歌报告。随后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称“年度听歌报告数据不准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对此,该平台回复称,随机播放的歌曲也会计入在内,若账号有出借他人使用,也会导致听歌数据存在差别。目前听歌报告已生成,不支持更改重新生成。
  不少人认为,“没有人比数据更懂自己”,但在济南市民邱女士看来,她的日常偏好也非常容易受到平台算法推荐的干扰。
  “我觉得大数据现在还是会给我们造成了一定信息的茧房。比如我平时稍微多看哪些内容,它会根据我们的习惯进行推送,就会让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邱女士说。
  这些数据极具个性化,同时也带有很强的隐私性。邱女士表示,她在各大平台生成过多份报告,但她从不将报告分享到社交平台。
  专家 理性看待APP年度报告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手机上网的单日时长为7小时15分钟。在线上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各平台记录的客观数据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映照。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认为,此类年度报告能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传播效果较好,已经成为一场年度营销盛事。这些年度报告不仅可以让用户回顾和梳理一年中的事件,还是提高个性化体验的一种方式。通过可视化呈现,用户可以便捷地了解自身在这一年当中所发生的各类行为。同时,这也是各大平台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参与感的有效手段。
  然而,吴沈括也提醒,再精准的数据也无法完全描绘出完全真实的自我。用户如果过于依赖这些报告,有可能会掉进大数据编织起的信息茧房当中。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如数据噪声和数据错误,它反映了我们部分生活的客观现实,但非全部。“我个人不鼓励陷于数据计算当中,因为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他本身是有很多情感的因素,是非标准化的因素,所以依据过往的历史数据输出的运算的结果,不足以或者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决策的全部依据。”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年度报告虽然能整合用户的记忆碎片,但它并不能完全展现我们的多元化生活。数据是冰冷的,而人是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在面对年度报告的热潮时,用户更应该冷静思考。在享受年度报告的同时,人们对技术保持警觉,维持对生活的全面体验和感知。
  提醒 个性展示之余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
  在各大APP年度报告刷屏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担心起了数据对自己的“监控”,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和隐私泄露。
  网友繁花认为,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些平台上,用户的偏好和点击也非常容易受到系统推荐的影响,这样一来,年度报告更像是对于这一年被束缚和被筛选过的一则不完整的统计。
  更有网友发文吐槽,有平台在打开年度报告时,需要访问手机相册所有图片的信息,包含拍摄时间、内容、地点,这是要窃取用户一整年的隐私回忆吗?
  针对网友们的担心,江苏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华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经营者应采用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对于信息收集,该规定要求经营者须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目前来看各个APP在公布年度账单前,都会询问用户是否同意授权获取个人信息,这样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
  她认为,各个平台获取的数据越多,用户画像就越清晰,一旦造成数据泄露,用户信息暴露在不法分子面前容易造成不利影响。张晓华提醒,网友们应尽量选择官方渠道,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燕赵都市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微视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APP年度报告刷屏会泄露隐私吗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