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佰明
“接海”是日照沿海渔村素来就有的习俗,男人驾驶渔船出海作业归来,家里的女人则早早赶到渔码头迎接平安归来的丈夫,帮忙卸货、分拣、销售,称之为接海。
平时,男人们出海打渔,女人们在码头上从事海产品的卸货、分拣、交易等工作。无论严寒酷暑或是风雨交加,从凌晨到黄昏,她们总是在充满鱼腥味的渔码头上忙碌着、劳作着。她们的眼中没有退缩、没有抱怨,有的是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她们用自己柔软的肩膀,支撑起渔码头上的半边天。
大泉沟村近海捕鱼的男人,一般是坛网船或者是几十马力的单拖(拖网船),根据潮汐变化,出海的时间也不固定。最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就要驾船出海。
而家里的女人们要比男人起得更早一些,头一天定好闹钟,闹铃一响,赶紧起床。到厨房里打开煤气灶,给男人下个面条、打两个鸡蛋,让男人吃得身上暖暖和和的,目送男人出门,期盼鱼虾满仓、平安归来。趁着男人们出海,女人们则赶紧睡个回笼觉。往往是天刚露明,就赶紧爬起来,给孩子们做好早饭,自己匆匆扒拉上几口,一边穿上水靴,一边把孩子们叫起来,嘱咐他们赶紧起床洗漱、吃饭上学。自己则戴上帽子或搭头巾,骑着电动三轮车,往渔码头上赶。潮湿的空气里,浸染了海水的味道,有点咸腥味儿。对于常年在码头上忙乎的女人们来说,她们早已习惯了。这可能就是渔码头上特有的味道吧!
三轮车后座里的塑料盒子、提篮、充氧泵和电子秤,相互拥挤着,车子一路颠簸,它们一路弹跳,发出“砰砰砰”的声音,好像是在提醒驾车的女人慢一点、再慢一点。
到了渔码头,趁着男人们还没回到渔港,女人们手脚利索地戴上袖套、橡皮手套,把一块块塑料布平摊在地面上,然后把电子秤、塑料盒子等一样样摆弄好。这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塑料布,就是女人们各自的“地盘”,一般数年不用挪动地方。再提个拴着细绳的塑料桶,走到码头沿儿上,打几桶海水,把几个塑料盒子或者盆子倒上水。
天色微亮,码头堤岸的东边或者南边,陆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女人们就会踮起脚尖、抻着脖子,往那个移动的黑影细细查看。“回来了,回来了!是孩他爸回来了!”
船刚靠岸,一道带着钩子的细绳就垂到了船上。男人先把比较值钱的大一些的鱼、虾、蟹,让女人提到岸上。一起到码头接海的,至少有几十个女人。谁的货早一些运到岸上,就意味着比别人早上市,那些喜欢赶早市、逛渔码头的市民和游客,都是有备而来,往往一拥而上,瞬间抢购一空。
由于是近海捕捞,小鱼小虾等“大路货”自然要占大多数。刀鱼、小黄花鱼、虾壳、海兔子、鳗鱼等各类鱼获混杂在一起。这些都需要女人们按照品类、大小分拣出来。既要埋头分拣鱼虾,还要时不时抬起头来,对着走近的人们吆喝两句,“老板,捎蟹子吃吧!又大又肥!”“美女,买鱼吧,当潮货,新鲜呀!”
遇到驻足询价的,女人们赶紧展示自家渔船上的海鲜。“便宜卖了,来上10斤?”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掐起一大把银光闪闪的刀鱼,拽起一个黑塑料袋子就往里装。“41块钱的,您给40就行。”
微信二维码就拴在女人的腰上,手机一扫,40块钱就进了女人们的微信钱包。记得是在2017年的秋天,在大泉沟渔码头上,几名小伙子在买了一大袋子皮皮虾后,要给一名渔家大嫂微信扫码支付。“青年来,恁快给我现金吧,我没有微信,我上哪里去找个二维码呀?”幸好,旁边的一名年龄稍小的渔家大嫂给解了围。从2018年开始,各种二维码成了渔家大嫂的标配。
每天,渔船都是根据潮水确定出海时间,一些常年在渔码头上拿货的小青年,会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发布近几天的渔船回港时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逛渔码头。甚至兴起了一个新梗——“吃海鲜,比吃萝卜头子还便宜!”
渔家女人们,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渔码头上,除非鱼获全部卖掉。也许有网友会说,卖不完就自己吃不就得了?嗨,还真不是这样,渔家女人基本上都是持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能换成钱的鱼获,自己能不吃就不吃。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打渔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支。所以,往往在中午头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会有渔家大嫂对着过往的人们喊着,“便宜啦,便宜啦,这一盒子皮皮虾(或梭子蟹),20就卖!快捎着吧!”“15!”“不行不行,折本啊,再给你让两块!”看到有意向的主顾要走,又赶紧喊,“姊妹们,回来呀,15块钱给你吧!”每天的讨价还价声,成了这个渔码头鲜活烟火气的一部分。
在码头上转悠久了,就会发现,渔家女人们绝大部分看上去都是四十以上的妇女,几乎没有年轻的小媳妇。倒是有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年妇女,在帮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分拣海鲜。
每天,渔家女人的“两点一线”,就是家和渔码头,一头连着家,一头连着渔码头,不足一公里的路,渔家女人们走了一年又一年。除了休渔期和大风严寒等恶劣天气,渔家女人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更遑论年休假了。她们在这个拥挤和嘈杂的渔码头上穿梭忙碌,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用披星戴月、顶风冒雨、经暑历寒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大泉沟渔码头,便是这群女人的江湖。她们,勤劳、朴实、坚忍、自信、精明、乐观。而她们承载的历史,早已成为当地渔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