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北京路中学 九年级七班 付茁 指导老师 李霞
一书,一人,一仲夏。蝉鸣聒噪,书房静好。不知何时起,书卷淡墨与时间交好,细沙从指缝间溜走,常常是几本书,就带走一个盛夏。
朱自清笔下的春生机勃勃,史铁生执着的秋自有菊香萦绕,老舍眼里的冬娇俏美好,而我,却痴迷于书香缱绻的夏。
记忆里的夏日是清爽的,缕缕暖阳混着蝉鸣印在眼底,透亮。借着光,我翻开书籍,低吟浅唱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高尚精神境界;感叹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体验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孤独;欣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阔达;又惊叹于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桀骜不羁。
只是可惜君愁,诗人也愁,从“床前明月光”到“月有阴晴圆缺”。月是从前月,只是人非梦中人,一颗轻快的心如坠冰窖,郁郁寡欢。
仲夏的风抚慰般吹到我凝泪的睫毛上,万般无奈也只好摇头叹息,只是可惜我无法体会先人的悲欢离合,却也庆幸自己还可以吹先人吹过的晚风——— 这是书给我的机会。
影在变短,人在长高,与诗的执念在变深,我试着与白话文建立渊源。无论是冰心笔下泛着母爱的莲花,还是郭沫若梦里繁华的街市,都是一派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
我开始懊恼,思索我与书的关系。可久而久之,问题演化成了我与文字的关系。木心先生曾言:“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缕长风携着古仁人之心,不远万里、远赴千年,它流淌过的地方是文字,是勋章。
精华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在仲夏夜听蝉鸣,读古诗,何曾不是对文化的传承?
一书、一人、一仲夏。
一撇、一捺、一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