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胜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幼年求学的小学校去看看。昔日的小学校,已经物是人非,只能称其为“旧址”吧。站在小学校“旧址”门口,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到四十多年前,那里有我最纯真的童年,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我的故乡坐落在一个小山岭上,故村名中有个“岭”字。小学校位于当时村庄东头,建于1970年左右,那个年代,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小学校。
小学校是开放式的,没有院墙,没有大门,好像也没有门牌。学校的西面和南面是村里的道路,最后一排砖瓦平房是教室,至今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教室南面的外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的标语,非常醒目,站在村南岭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教室的前面是办公室,办公室的前面有两间西屋是公办老师的厨房。办公室东南方有一棵老槐树,树上挂着一个大铃铛,“铛、铛、铛……”那一声声清脆的铃声,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陪伴着我们走过那段青涩而又美好的时光。虽然现在时隔遥远,但那铃声依然常常在心中回荡。
小学校最南面地势较矮的地方是学校的篮球场,也是学校的操场,同时还是全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是村里放电影的地方。那个年代哪有什么文化生活,一两个月能看上一场电影就算是不错的精神享受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小学校读了五年小学。由于当时村里学生少,一个年级的学生达不到一个班的要求,因而实行“复式班”的教学,也就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老师给这个年级的学生布置上作业或者让学生们自习,再给那边那个年级的学生讲课,这样循环着进行教学。
那时的教学条件非常有限,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科书,就是老师的教学用具。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敬业奉献,默默耕耘,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的言传身教,既口头传授,又身体力行去做。记不清楚是几年级了,有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课后作业中有项要求是背诵全篇课文,老师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之前,自己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背诵一遍给学生们听。有了老师的引领,全班学生都按时完成了作业。我参加工作后也当了几年老师,不少从教之道也受益于小学老师。
当年,小学校在我们乡也是小有名气,校舍好、师资力量强,村里重视小学基础教育,舍得投入,建设了高标准的校舍。舍得花钱培养教学人才,当年村里出资送4名教师参加高校函授和进修,教师都获得大中专学历。
小学校的老师除了有一名公办老师外,其他都是民办老师,老师们既要教学,又要种地,为了让老师们有更多的精力搞好教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村里规定,农忙季节由村里安排劳力为老师帮收帮种。
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我们这个一百多户人家、四百多口人的小村庄,截止到1994年,十多年的时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生39 名,平均每 12 人中就有一个大中专生,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村”。当时的县报还专门报道过此事,我也有幸成为从家乡走出来的大中专生之一。村里有的一家姐弟三人全部考取大中专,有的一家兄弟两人双双金榜题名。村民们之间闲聊时羡慕的不是谁家最有钱,而是谁家考上大学的多。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村里适龄儿童的减少,按照上级的要求,小学校被合并到邻村的学校,学生们都到邻村上学。从此,小学校退出历史舞台,教室也出租给了村民用。
我从小学校走出,读初中、上中专、参加工作、走向社会,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故乡的小学校,忘不了五年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清脆悦耳、余音袅袅的铃声,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至今还时常回荡在耳畔,流淌在我心田。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但故乡小学校的模样,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离开故乡已四十多年,每当路过有学校的地方,总会想起故乡的小学校。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温暖我岁月的长河。它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五年的小学时光,见证我童年成长的历程。
难忘你,我故乡的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