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刘明照/图
品味舌尖美味,领略非遗魅力。日照的非遗美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活了、火了。
“咔嚓”一口下去,又酥又脆又香又甜,这就是日照的炸果子,也叫“花子爪”。
年关将至,年味愈发浓。记者走进莒县店子集街道西沟头村的“文田糕点”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喜饼制作技艺传承人楚永芹,正在制作春节炸果子的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春节临近,我们的传统糕点迎来销售高峰,这段时间都在全力赶制订单。”楚永芹一边熟练制作,一边对记者说。
擀、揉、切……一块块小巧面团,经楚永芹双手巧妙摆弄,瞬间化为排列整齐的炸果子,有序等候进入油锅。
只听“滋啦”一声,色彩鲜艳的炸果子,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瞬间,香味腾空升起,儿时的回忆扑面而来……
“炸果子,一定要注意油温的把控,温度太高了,果子炸出来会苦,温度正好,炸出来的才是脆脆的、酥酥的。”楚永芹一边用筷子顺着巧劲翻面定型,一边向记者介绍,“入锅后的果子浮出水面后,注意果子的颜色变化,这个过程火候不好把握,经验全靠这么多年来不断摸索精进。”说话间,一把金黄、酥脆、浓香的炸果子便做成了。
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有些老顾客,从小到大就爱吃我的炸果子。最近随着春节的到来,更加忙碌起来,我坚持用手工制作,口味才能好。”现在面点的制作大部分已经用机器替代了人工,可楚永芹坚持手工制作点心20余年,她坚信手工才能做出最好的味道,“小时候,我们这里好多人是吃着炸果子长大的,所以对它特别有情怀,我刚好也喜欢这个,所以我就想把它给传承下去。”
一咬嘣脆、嚼之透酥,入口油而不腻,正是这样独特的“香甜”,香”传至今。
每天早上5点,楚永芹便早早起床,挑选紫薯,和面、醒面、揉面……各道工序有条不紊。赶上新春佳节,线下线上的订单火爆,楚永芹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不是在炸果子,就是在炸果子的路上。
除了在传统糕点上深耕细作,楚永芹还不断推陈出新,在现代甜点领域多点开花。“最近也在研发其他口味的炸果子,想探索一下多种口味。”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这是楚永芹的传承理念。她在传统炸果子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迎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进行创新,巧妙地把紫薯融进炸果子,“首先视觉上,颜色非常好看,再就是口感上,更加酥脆,还带着一丝丝的甜。”
“我做炸果子,面用最好的,所用的花生油也是刚榨出来的。”在楚永芹看来,她的糕点坊能走到今天,除了讲诚信、讲品质,最重要的是炸果子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技艺和传统原料,而这些,必须从选购原材料起就认真把关。
香甜酥脆,色泽鲜亮,香中有甜的炸果子,是日照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味道,也是日照人心中不能替代的乡情乡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那萦绕舌尖、满载家乡风味的味觉记忆,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