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1月22日,腊月廿三。山城五莲似乎迎来了今年冬天最阴冷的一天。
早上6点半,徐智超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工作单位——日照市康复医院。顶着灰蒙蒙的寒意,他一头扎进老年康复五科。
借着走廊里的灯光,徐智超走进一间间温暖的病房,静悄悄地查看前一天新入院的几位老人的情况。“今天您感觉怎么样?好些了吗?”徐智超耐心询问,声音温和低沉,生怕影响其他老人休息。
这一天是北方的小年,在山城的雾气萦绕间,不远处依稀传来鞭炮声,告诉人们年来了。而对于日照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五科主任徐智超而言,却是极其普通、依然忙碌的一天。
老年康复科,顾名思义以老年病人为主。而在这里住院的老人,多半是没有家人陪护、大病初愈或需要长期卧床做康复的
老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着徐智超和同事们需要比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倾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今天康复效果不错,继续保持……”9点半,徐智超已经来到最后一间病房。
在病房里,徐智超轻轻抬动王大娘的四肢,查看恢复程度。今年68岁的王大娘是2024年初从济南被送来医院。“当时王大娘脑出血,家属几乎不抱希望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王大娘的各项功能逐渐恢复,意识也慢慢清晰。“没想到她竟然还能站起来,能自己走。如果当初不是得到你们的鼓励和治疗,我们都快放弃了。”家属满是喜悦和激动。
谈话间,徐智超的电话响了。
他迅速地接起电话——这是一通从上海打来的电话,今天已经打来第3次了。张大爷的儿子在上海工作,无法陪护,但又十分惦记父亲的病情,所以每天都会电话和徐智超沟通了解情况。最近张大爷的状况不太乐观,需要沟通治疗方案等事宜更多了起来。
“有时候一天需要电话沟通十几次。”徐智超说。
每一个无法陪护的家属都会不定时给徐智超打来电话,而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听、沟通、宽慰。
技术好、脾气好,这是徐智超扎根农村30余年来,周边村民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多人放心将老人送来的最大理由。加上康复医院专业的治疗技术、先进的康复设备和人性化的服务,让这里更加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康医养护首选之地。
中午12点,徐智超简单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抽空翻阅了一下家庭医生手册。第二天是周四,是徐智超作为乡村卫生所家庭医生,定时去滨河路社区坐诊的日子。
“洪凝崖村的胡大娘冠心病,需要去复诊,叮嘱饮食和生活作息;蒲家洼村相大叔高血压、心肌炎,得再去看看;马安前村李大娘上次测血糖过高,这次再测测……”徐智超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记录着。
三个村庄上千户人家,哪一户的老人有什么病需要格外关注,徐智超都了如指掌。“徐主任对病人的关心就像对自己家的老人一样。连续48小时甚至72小时或更长时间工作,对徐主任来说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都叫他拼命三郎。”老年康复五科护士长笑着说。
走出办公室,徐智超看到走廊里护理人员们正在张贴春联、挂灯笼,几名家属在护士站前办理着临时出院过年。他才突然意识到,这天是小年。
窗外,盘旋而来的山风夹杂着鞭炮的烟火味道。徐智超继续大步流星地走在病房的走廊里,走进一间间暖意浓浓的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