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
梅,以其清峻的姿态、隽永的寓意、超拔的风骨,尤其是高标的人格化,成为千年中国画的重要表现题材,为历代画家文人所青睐,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在它那里寄托情思,锤炼人格,表达情怀。中国人对梅花的情结真不可一言以尽。
2020年初,姜元正深居简出的五个月时间,他画了厚厚一摞整整一百幅《梅花喜神谱》(上海博物馆藏、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对照宋代宋伯仁编绘刊刻的《梅花喜神谱》的临写作品。
有必要解释一下这本木刻画谱。
宋人称画像为喜神,因而此梅花谱名为《梅花喜神谱》,南宋末年宋伯仁编绘,重刊于景定二年即 1261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木刻版画图籍,现存上海博物馆。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人,曾任过监淮扬盐课官职,工诗,善画梅,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这部画谱分上、下卷,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八个阶段,画出不同姿态的梅花100幅,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每幅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完全用木刻来表达,刀法古朴明快,雕工精细,刻、印均具有相当水平,在版画史上亦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极有艺术价值的专题性的画谱,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藏,启发了后来不知多少丹青水墨的妙手。
说《梅花喜神谱》是姜元正“临写”作品,有两层含义,一是“临”的层面,即忠于原作的临摹层面;二是“写”的层面,即写意画的再创作层面。这套作品属于意临的形式,较之木刻原图,拓展为纯笔墨的表达,注入了援书入画的书写性,以写意画法呈现。一百幅作品,幅幅不同,幅幅精彩,表达出了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的艺术感觉。原作以“线”(木刻)为唯一的美学维度,姜元正则是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了笔墨抒情的美学维度。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认认真真进行再创作的一个完整的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姜元正深刻的文化理解和人书俱老的用笔境界。显然,姜元正对此图谱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在时代精神和文化背景的横向与纵向的观照下,对八百年前的百幅梅花图进行了自我的、全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是笔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落脚到今天,为迎接建党百年表达一位老画家的赞美之情。
一百幅作品,图式各异,情态各异,最终旨归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人格。布丰说“风格即人”,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即人。人与梅花一样香。铁骨丹心。琴心剑胆。所有关于风骨的美好词语用在梅花那里似乎都是妥帖的。可以说,关于梅花的笔墨表达,是艺术表达,是文化表达,更是基于时代精神的人格表达。梅花的精神,就是一种铁骨丹心的精神、一种阳刚向上的精神。一百幅梅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笔墨的战斗。这是一个老画家用手中笔墨向梅花精神致敬,同时更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
古人有云: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个浩然的人格,再有一个悲悯的情怀,此生即可修到梅花境界。
让我们仔细展读这些佳作,呼吸这满纸的寒香、锻炼我们的铁骨丹心吧。
2021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