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凤晓
(上接4月2日14版)
祖父在上海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通讯连任事务长,曾荣立四等功,功劳簿上除了表彰他优秀的业务能力,也表扬他如何好学,如何教战友识字,如何关注战友伙食的温良友悌品质。
1954年9月20日,祖父复员转业,放弃了去江南造船厂的工作机会,而是申请回家乡搞农业合作化,与妻儿团聚。复员时,一位名叫宋一瑞的首长兼挚友赠送给祖父一本纪念册,是祖父珍藏的宝贝。宋首长在纪念册扉页题赠道:“永禄同志,此本作为留念,你可把它当作学习心得记录,把一些有用的宝贵的东西记在上面,作为今后思想建设的实际行动指南。”祖父经常拿出来翻看,看着往往陷入沉思。
祖父当了乡会计网的网长,依着他凡事认真较真的性子,新工作很快干得有声有色。可没想到,祖父随同部队南征北战,在解放战争中,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祖父作为海军士兵,六年间与水频繁打交道,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复员没几年,祖父腿疾加重,很快重活干不了。那时是工分制,全家六口人,挣不到工分,就吃不到平均粮。姑姑和叔叔都还小,年仅14岁的父亲作为长子,本已考上县重点初中,却主动断舍离了书本,接过了养家的重担。父亲全天候在队里挣工分,零碎时间就去挖野菜,捡地瓜,补贴大家庭口粮。
乡亲有人提醒祖父,你在部队立过大功,这么困难怎么不向上级反映一下?祖父说,比起我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哪能再给国家增添负担?祖父余生坎坷,的确从未向政府提过什么要求。他常跟家人说,“忍耐”是一种美德,能忍自安。
后来改革开放,生活好了,祖父也仍然保持着勤简俭朴的本色。他对子孙辈讲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有余力多读书。每逢春节,就是祖父的书法作品大展览,他那遒劲有力的大字,总会贴上街坊邻居的大门。我们家里大门上的对联,年年岁岁总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框对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在堂屋某处,曾贴着祖父誊写过的一幅楷书:“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多年后我读《朱子家训》,才幡然明白,祖父那是在向我们耳提面命做人的道理。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祖父窦永禄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多年。1950年8月,上海市市长陈毅将上海最大的军营——虹口区水电路522号交给海军使用。因此,“水电路522号”这个号码,父亲记得牢牢的:六岁的他就是拿着祖父家书里的这个号码,把小脚的奶奶准确地领到位于该地的上海市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门口的。2005年,父亲去上海探望弟弟刚安顿好的小家,曾特地大老远骑自行车去探访故地,“水电路522号”,居然被他再次找到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已经不在,门口牌子换成了“海军上海基地招待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