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在我的所有原创歌曲中,这首《青春毕业季》是最特别的。这是目前我唯一获奖的歌曲,登台演唱最多的歌曲,唯一献给母校的歌曲。
这首歌本是本科毕业时在北方所作,没曾想,在研究生阶段参加原创比赛,被评为“最佳作词奖”。在校比赛那天,尽管观众不多,但都是重量级的,有唱片公司的专业老师,有从事音乐行业的毕业师兄,有学校负责艺术教育的老师。
后来,这首歌,先后被选入母校校庆90周年音乐专辑《桃李芳馨》和母校100年校庆100首歌,真正变成了我献给母校的礼物。目前,这首歌已经在QQ音乐、酷狗音乐平台发布。由于平台重名歌曲较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专辑名(桃李芳馨)+歌曲名(青春毕业季)搜索。
在人才济济的中山大学,如果选100年来100项学术成就,那肯定是怎么数都不会是我,我只读了2年,确实学术基础尚浅。但选择100年100首歌,我的歌竟然入选了,这说明,即便我没学过音乐,一腔热爱也可抵岁月漫长。
因为我只有这一首歌有编曲,是学校当年找唱片公司做的,所以我演出唱这首歌也是最多的。有两次让我最难忘,都是工作之后的场景。一次在北京,中央团校。一次在青岛,百年校庆相关活动。
在北京培训期间,恰好有一个班次的学员要毕业,在学校求学的全日制学生也有一届要毕业,所以5月份学校组织文艺演出时,我就报名了。在操场上、教学楼、体育馆,我都留下了刻苦练习的身影。
但是报名不意味着入选,还有其他许多节目一起彩排、筛选。首次彩排那天,我特地要了一个立式话筒,非常像之前和乐队排练时的场景,尽管那天我身后没有乐队,但是我心里有。尽管偌大的会场座椅空荡荡,但是我感觉满眼都是我的观众,他们有这些年指导过我的老师、同学、队友、同事。唱完后,导演问我,“学音乐的吗?”我回答不是,只是自娱自乐搞过业余乐队。接着导演就开始指导我舞台动作,怎么走位之类的。我一听,这是大概率入选了。
根据导演的安排,我还特地从北大借了一把吉他,用于比赛当天弹唱。终于,登台的日子到了。全班同学为我点亮了手机灯光,随着节奏挥手,在这种氛围下,全场许多师生也都跟着挥手。那一刻,真有种开演唱会的感觉。这首我听了不知道几百遍的歌,当年我创作时,从未想过整整10年后会登上这么大的舞台。时光就是如此巧合,连月份都不差,整整10年。我的歌时间上一共3分半。我没有台下 10 年功,但是这台上3分钟,确实用了我10年。
还有一次在青岛。当天,现场来了非常多的校友,具有特别意义的是,校长也在台下。这首献给母校的歌,虽然专辑里不是我唱的,但是我作为词曲作者能有机会唱给校长听,也算这首歌的高光时刻了。
其实并不是我独宠这首歌,而是这首歌正好抓住了机遇。从在校期间开始,一步步积累,最后登上那么大舞台。而我另外那些歌,没遇到这样的机遇,歌曲自身虽然也还算可以,也只能躺在电脑硬盘里看其它歌曲的精彩故事了。当然,机遇并非总是天降,也可以主动出击去寻找,可后来那些歌写出来的时候,我已参加工作,不适合再出来频繁比赛了,所以它们也没有主动出击的机会。
人生之旅,或许有很多次毕业,但青春永不散场,青春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