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铁腚大巴”第七站:抵达拉萨,寻找最初的诗和远方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3月25日,深夜。
  在一片黛霭朦胧中,远处收费站口高高亮起的中藏双文“拉萨”二字,告诉大家,一路心心念念的地方,终于到了。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旅者,自驾、徒步,吃辛吃苦只为到达心目中的圣地?是布达拉宫的召唤,是大小昭寺的等待,是羊卓雍湖的感应,是纳木措的执念,又或者这方土地上跌宕起伏的历史。
  也许都不是。
  人们追逐的,只是心底一个自由自在的梦,一个诗与远方的具象化表达。
  这里天朗地阔,这里烟火正暖,这里经幡猎猎,这里牧歌悠远。
  当红白相间、金瓦盖顶的雪域之巅最宏伟宫殿呈现在眼前,我们相距咫尺,没有尖叫,没有呼喊,异常平静,它是如此鲜活地跃然头顶。在那瞬间,人群像是失去了想象,却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轮廓,将原本模糊的图像,锐化得如此清晰。
  人们会突然缓过神来,原来此刻,脚下这片土地,就是318线的最终点:拉萨。
  眼前的这座宫殿,不仅承载着和平与慈悲,象征着权力与神圣,更珍藏无数佛教圣物和文化遗产,托举着无数朝拜者和过路客的精神信仰。
  看过天然形成的檀香木观音像,见过记载着藏传佛教历史和精髓的壁画唐卡,听过贝叶经的故事,见过似乎永无休止转动的经轮,恍惚之间,似乎千年岁月绕指而过。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布达拉宫,还有信徒对布达拉的虔诚,以及普通人所定义的诗与远方。
  布达拉宫是一座山,是信徒心中巍峨的须弥;布达拉宫是一本书,是凿满西藏千年历史的传奇;布达拉宫又是一尊佛,是人们心底那一层最本真的善念。
  有人说,这里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缺氧但不缺信仰。
  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厚重,走过大昭寺的石板路便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那一块块由石头铺成的地面,经过无数长头叩拜,无数鞋印磨蹭,最终变得光滑如镜,温润如玉。
  瞻仰过大昭寺,走完八廓街,凝眸回望,仍有好几排朝觐的信徒对着大门原地磕着长头,有的则趁着黄昏的光线读着手里的佛经,稍远处的广场上,逛街的人群与朝觐的人群混杂在一起,突然觉得,佛就在众生之中。
  如果说,爬过布达拉宫、穿过大昭寺是疲惫,那么走进纳木措的感觉则是艰辛。
  是的,在海拔3650米的地方爬坡,对比在海拔4718米走步,还是后者来得更难一些。
  纳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纳木措”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
  走到纳木措湖边才发现,这名字有多么的恰如其分,因为当你站在湖边,会恍惚觉得这片水域像是天空坠落的一片碎片,或是雪山遗落的一面镜子。
  纳木措的蓝色,是独有的。那不是普通的蓝,而是一种近乎透明又层次分明的蓝。近岸处,湖水是清澈的浅蓝,像最纯净的冰川融水;稍远处,蓝得更加浓郁,像被打翻的靛青颜料;而到了湖心,那蓝色便更加深邃,仿佛隐藏了层层叠叠的心事。
  有人说,纳木措的蓝是“十亿年的孤独沉淀出来的颜色”,因为这片湖水已经存在了至少200万年。
  围绕着纳木措,远处高低错落的经幡、风马旗,与金色的转动着的经轮,相映相依,组成一道让人心灵宁静的风景线。只是因为高海拔的缘故,每走一步都会觉得喘息,这个时候,不妨租一匹藏民家养的马,让它驮着,转遍湖水延伸至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湖,纳木措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转湖朝圣。沿着湖岸行走,你会看到许多玛尼堆和经幡。那些刻满经文的石头被朝圣者一块块垒起,五色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将祈福的经文传向四面八方。
  看着它们虔诚地存在于浩瀚天地间,也许会突然明白,为什么能有人把这样艰苦的旅程视为幸福——因为在这里,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身体感受自然的真实体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铁腚大巴”第七站:抵达拉萨,寻找最初的诗和远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