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光影流年二十八载,以爱铸就师者匠心
——莒县城阳街道第二中学唐顺吉的教育生涯回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 实习生 郑宇桐/文 全媒体记者 范世平 腾达/图
  站在讲台第二十八个年轮的节点上回望,那些被岁月揉碎的光影,在记忆的暗房里逐渐显影:斑驳的黑板边缘仿佛还残留着《岳阳楼记》的板书,泛黄的相册里跳跃着少年们奔跑的身影,办公桌上那台老式相机依然安静地守候着下一个春天。作为中共党员、年级主任兼班主任,莒县城阳街道第二中学唐顺吉始终以耕者的虔诚,在教育的麦田里播种、守望、收获,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拔节生长。
  信仰为炬 照亮三尺讲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的入党誓词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二十余载党员生涯,党章早已化作唐顺吉三尺讲台上的行动指南,清晨提前一小时到校巡视年级,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早读不仅是学习时间,更是观察学生精神状态的重要窗口。”唐顺吉巧妙将红色基因融入语文课堂,学生们常常因为先烈故事热泪盈眶。《七律·长征》的诵读声中,学生们在湘江战役地图上标记行军路线;《红岩》读书会上演化成“信仰密码破译”活动,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破解革命志士的精神基因。这份信仰的力量,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光影为笔 书写成长史诗
  在唐顺吉的办公桌上,陈列着多本按照届别编号的相册。从2005年那个飘雪的元旦,他按下快门定格学生们打雪仗的瞬间,自此开启了他用镜头记录教育的旅程。
  20年来,他累计拍摄数万张照片,这些光影档案记录了学生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课间俯身教同桌解题的侧影,运动会上咬牙冲刺的倔强,艺术节后台互相整理演出服的温情。这些照片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教育的显影液——家长会上播放“成长微电影”,让隔阂消融在会心的笑声里;毕业典礼的“时光长廊”,使离别的泪水化作前行的勇气。当曾经叛逆的小宇在十年同学会上,指着照片讲述如何被镜头里的温暖治愈时,光影早已成为特殊的教育语言,唐顺吉也因此被学生称为“相机老师”。
  双轮驱动 激活成长基因
  “过去,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是旁观者,现在每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唐顺吉介绍,为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他在年级管理中构建起“小组合作+自主管理”的双轮驱动模式。每个班级都划分出“北斗”“启明”凌霄”等特色小组,实行学科互助、项目承包、动态考评。年级自主管理委员会进行不间断的检查,运动会筹备完全交由“组委会”操办。
  这种“放手”的教育智慧,让一些内向的孩子,从沉默寡言到能主持班会;留守儿童们发挥创意想象,自编自导课本剧,新闻还登上了省级刊物,年级管理成效明显。
  诗教相融 润泽文化根脉
  春日校园里,一群学生正在校园生态池畔观察荇菜,这是唐顺吉在教授《诗经》时的“诗意语文”场景,他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户外,也成为学生们作文积累的素材,学生笔下的文字,也开始跃动着对生命的温情与思考。
  唐顺吉的课堂是思维绽放的花园。在语文教学领域,唐顺吉探索出“小步子,多节奏”课堂模式:课前“读一背一”激活诗心,课前脱稿演讲积累名篇名句,每课一练,知识点不断渗透,课外古文小故事,拓展孩子的视野;课中“文本解构—文化溯源—创意表达”三层推进;课后“跨媒介创作”延伸学习。这种深耕文化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开花结果。
  自由对话 奏响成长和弦
  暮色透过玻璃窗为教室镀上金边时,黑板中央的生命树贴满了绿色便签:承认脆弱是勇气的开始、求知欲是最美的生命律动、真正的优秀是成为会发光的自己。这些年轻的生命正在学会与不完美和解,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航向,用恰如其分的表达编织人际的经纬。这场关于生命、成长与求知的交响乐,终将成为他们青春岁月里永不消逝的和弦。
  “量子纠缠能解释心灵感应吗?人工智能会有审美能力吗?”班会上,学生们的自由问题,如繁星点亮夜空。每周一堂关于成长与觉醒的班会课,成为唐顺吉教育哲学最生动的注脚。
  生命教育三重奏。随着大屏幕上展开的《向日葵》油画,初三六班“生命的交响曲”主题班会拉开序幕。老师用一段纪录片片段叩击心灵:沙漠中种子在岩石裂缝里萌发,海龟幼崽迎着月光奔向大海,ICU病房里监测仪跳动的曲线。三组镜头让教室陷入静默,生命的力量在无声处涌动。
  成长定义的解构场。“传统观念里,好学生是永不犯错的完人”,班长抛出辩论主题时,教室后方传来窸窣声。数学课代表突然起身:“上次月考我故意写错最后大题,因为害怕下次考不到满分就不是好学生了。”惊愕的寂静中,心理委员播放了匿名问卷结果:78%的同学因“完美学生”人设产生焦虑。辩论方向悄然转变,当投影仪亮出“允许脆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时,掌声如潮水漫过教室。
  言语艺术的实践课。“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但钥匙需要插对锁孔。”在情景剧《教室协奏曲》中,演员们用夸张表演展现失当发言:打断老师解题思路的“即时提问”,朋友沮丧时不合时宜的玩笑。当场景切换到图书馆轻声讨论、运动场加油呐喊的画面时,观众席传来会心的笑声。语文课代表展示的“言语温度计”创意板书,将说话时机具象化为不同色温,引得同学们纷纷热烈鼓掌。
  二十八载春秋流转,教育情怀始终如初。那些在晨光中背诵《少年中国说》的清脆童声,那些毕业照里比着“V”字手的灿烂笑颜,那些深夜批改作文时邂逅的灵性文字,都成为岁月馈赠的教育勋章。如今岁月染白了唐顺吉的双鬓,但每当走过教室走廊,听见学生们争论着“李清照与辛弃疾谁更豪放”时,眼角的笑纹依然如年轻时那般生动,他觉得教育的春天永远鲜活。
  “未来路上,我仍愿做那个提灯的人,用思想之火点燃更多年轻的生命,在教育的长卷上继续书写属于耕耘者的浪漫诗行。”春日暖阳中,唐顺吉的相机镜头里,又一届少年正向着光的方向奔跑。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教育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光影流年二十八载,以爱铸就师者匠心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