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芒种里的哲学
  

王瑶
  站在六月的田埂上,麦芒与稻秧在风中交织成黄绿相间的波浪,芒种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古老的节气里,藏着比农事更深刻的智慧,每一粒成熟的麦穗、每一株新插的稻苗,都在诉说着关于矛盾与统一、消逝与新生的哲学命题。
  麦浪翻滚时,镰刀落下的瞬间,收割与播种同时发生。农人左手攥着成熟的麦子,右手已抓起嫩绿的稻秧。金黄与翠绿,终结与开端,在指尖悄然转换。这让我想起《易经》里的阴阳相生,看似对立的事物,实则是生命循环的一体两面。就像潮汐涨落、月缺月圆,世间万物都在矛盾中达成微妙的平衡。收割不是终结,而是为新生命腾出空间;播种也非偶然,是对旧时光的深情致意。
  在田垄交错处,老槐树的浓荫里,农人们捧着粗瓷碗喝凉茶的间隙,指尖抚过麦芒的坚硬与稻叶的柔软。这一触之间,恰是对“刚柔并济”的绝佳注解——麦穗锋芒毕露,却在成熟时低下头颅;稻秧柔婉低垂,却在扎根后拔节向上。就像《道德经》里“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箴言,锋芒是守护生命的铠甲,柔软是拥抱世界的姿态。麦垛在阳光下投下棱角分明的影子,稻田却如绿绸般随风起伏,刚与柔在大地上勾勒出生命的方圆,既要有立世的原则,也要有处世的通达,这是芒种田野里生长出的生存智慧。
  俯身拾起半枚麦穗,干瘪的籽粒与饱满的颗粒并存于同一穗轴。就像人生总有缺憾相伴,完美从来不是生命的常态。农人不会因个别瘪粒而否定整片麦田的丰饶,正如我们不必因一时的失落而忽略生命的辽阔。芒种的田埂上,既有“足蒸暑土气”的艰辛,也有“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苦与甜在时光里发酵成生活的醇厚,提醒我们在接纳不完美中遇见真实的圆满。
  芒种的忙碌,是对“效率”最诗意的诠释。田间地头,人们争分夺秒地抢收抢种,却也不忘在汗水中哼唱古老的歌谣。古代饯花神的仪式,在百花凋零时举行,人们用花瓣与清酒送别春天,这种浪漫的告别,恰是对生命最庄重的礼赞。它提醒我们,再匆忙的日子里,也要留一方天地安放诗意。就像农人在插秧时不忘抬头看云,在挥汗如雨时仍能听见布谷鸟的啼鸣,生活的哲学,往往藏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细节里。
  俯身观察泥土,麦秸腐烂化作肥料,滋养着新种下的稻苗。这让我想起庄子“薪尽火传”的比喻——旧的生命从未真正消逝,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百花凋零,却孕育出累累硕果;麦穗倒下,换来满仓的金黄。生命的轮回中,消逝与新生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永恒流转的河流。就像我们告别一段旧时光,总会在新的旅程里遇见更美的风景,失去与获得,本就是命运赠予的双生花。
  芒种的哲学,更藏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农人们遵循节气规律,却也用智慧改造自然。他们不会盲目与风雨对抗,而是修建水渠引导水流;不会被动等待阳光,而是用智慧的耕作让土地焕发新生。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在顺应中寻找改变的可能。人生亦如此,既要学会顺势而为,又要敢于逆流而上;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保持突破的勇气。
  夕阳西下,收割机的轰鸣渐渐平息,新插的稻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芒种的田野上,既有对丰收的欢呼,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既有告别的惆怅,也有新生的喜悦。这些看似矛盾的情感与景象,编织成生命最丰富的底色。原来,生活的真谛从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而在接纳矛盾、拥抱变化的从容中。芒种教会我们:在繁忙中保持冷静,在消逝中期待新生,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本真的哲学。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芒种里的哲学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