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山书声暗鸟鸣
  

姜佃友
  2024年11月16日,“安丘文学16号”一帮文友前往诸城马耳山,参加“试扫尘埃,雅聚马耳”读书会。
  早上七点动身,其时雾气弥漫,不得不打开雾灯减速慢行。八点半到达马耳山下时雾气更盛,仰头观山,只看见两只毛茸茸的马耳,在雾气中浮浮沉沉,时隐时现。好像一匹马走累了,正躺在一个热气腾腾的浴缸里美美地享受;又像一个妙龄女郎,披着一件轻盈的纱衣,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模样,让人心醉神迷。
  山乃马耳山。是舜帝来过、光武帝刘秀来过、乾隆来过的马耳山,是刘墉来过、赵明诚来过、张择端来过的马耳山,是苏轼赋诗赞美、刘大为提笔描绘、沈鹏挥毫泼墨的马耳山。“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就像一匹骏马,马耳山在我心灵的原野上一路驰骋,一路花香。
  山中小院乃花养山居,是开发者王勇精心打造的一处民宿,定位于疗愈、康养。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实则体现了小院的品味,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与立意高远。花养山居的每个房间里都安放着一个书橱,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是一种可贵的创新。2024年11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马耳山,在花养山居,一场精神盛宴悄然开启。
  鸟鸣白云荡,山静青林空。深秋后的马耳山就像一个突然闲下来的耕者,心里空落落的,不知该如何打发往后漫长无聊的时光。而此刻,琅琅读书声响起,马耳肃立,山林静默,躁动的心慢慢沉静起来,虚空的心渐渐丰盈起来,一股清澈娴静的泉水,在马耳山的五脏六腑间汩汩流淌。
  晨钟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暮鼓声隐去,读书声依然飘荡。与晨钟暮鼓和鸣的,还有鸟鸣。这些山野的精灵,用发自肺腑的声音,表达着对树林、涧水、土地、五谷的热爱。还有深秋的树叶,这些山野舞台上纯粹的舞者,身着由红、黄、赭、褐、绿、蓝等拼成的七色彩衣,脸上荡漾着温厚斑斓的阳光,在安详清亮的朗读声中,翩然起舞,上演一曲关于生命的真谛,关于人生的价值,关于亲情回馈的华丽演出。
  清澈的读书声就像晨光微露时的那声鸡鸣,把沉睡中的马耳山唤醒。清脆的读书声是一把玲珑剔透的钥匙,把锈迹斑斑的时光大门打开。带着露水的光芒中,长髯飘飘的苏轼悠然而来,左手把卷,右手执樽,恬淡的笑意让马耳山一片盎然。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相约,这是一次古今文字的碰撞,这是一次心灵的交融。交融中,我们心中沉睡的灵感如山泉;交融中,我们逼仄的心扉豁然洞开。文学的力量鞭挞着迟滞的步伐,奋马扬鞭。
  如果生活是苦的,文学就是一匙白砂糖;如果日子是浑浊的,文学就是一把石灰粉;如果人生是寒冷的,文学就是一场飘飘洒洒的雪,不仅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温暖,还带来灵魂的重生。
  是的,我们为文学而来,为马耳山钟灵毓秀的风光而来,为沉淀了几千年的深厚文化而来,更为我们敬仰的苏轼而来。他用一首首明亮的诗词,照亮了我们暗淡的心房。
  钟情马耳山,心仪马耳山的一草一木,不仅仅因为马耳山的钟灵毓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为花养山居主人王勇的理念;不看门票收入,只希望能给那些身心疲惫的打拼者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王勇研究生毕业后子承父业。每周拿出两天时间打理家族企业,其余时间都交给了马耳山。看山,看书,看经,思考,喝茶,烤红薯……仿佛一片树叶,一只鸟雀,一缕清风,一片月光,而立之年的他早已融入了这片山水。
  餐桌上,聊起这次读书会的初衷,王勇侃侃而谈:因为读书,我考上了大学,因为读书,我壮大了父辈的产业,读书让人生更加丰盈,此乃我喜欢和读书人交往的根源。随着半岛都市圈的快速推进,从青岛到诸城不过个把小时的时间,我想把花养山居办成一个特别的书院,把马耳山办成一个开放的露天书院,使之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疲惫之士的精神疗养之地,让苏轼的豁达乐观永远传承下去,让永隆寺的晨钟暮鼓永远涤荡着人们的心灵。
  话音刚落,掌声响起。想不到不显山不露水的王勇,眼光放得这么长远,众人眼神里皆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就连挂在马耳上的那轮明月,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山书声暗鸟鸣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