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日照市中医医院常态化开展LBBP前沿技术,在精准起搏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让七旬老人重获“心”生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张笑梅
  “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恢复得这么好——现在头不晕了,胸口也不闷了,走路轻松多了,你们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近日,77岁的李女士握着日照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二科医生的手感激地说。
  6月中旬,李女士因头晕、胸闷、憋喘2天紧急就诊。入日照市中医医院检查显示,其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慢心室率仅22次/分,BNP(脑钠肽)指标高达1787pg/ml,极度心动过缓与心力衰竭危及生命。鉴于患者病情危重且合并多脏器基础疾病,该院急诊科迅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将其转入急诊监护室抢救,并邀请心血管科会诊。
  因患者病因不明,该院心血管二科主任宋祥和果断决策,先行临时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心室率提升至60次/分,头晕、胸闷症状初步缓解。但治疗中发现,心衰仍有反复。患者心脏起搏位点位于右室间隔部,结合心脏彩超及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基础病变,考虑为间隔部起搏比例过高,导致双心室电—机械活动不同步,从而引发双心室不同步收缩所致。经充分评估,排除了可逆性的因素后,宋祥和为患者更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采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这一前沿技术。
  在宋祥和、丁兆刚两位主任的指导下,徐勤杰主治医师主刀、刘少华主治医师协助,成功完成了左束支起搏,各项起搏参数理想,与自身QRS波形几乎一致。术后,李女士症状完全改善,BNP降至190pg/ml,已康复出院。此次救治正是该院常态化开展LBBAP技术的缩影。
  据了解,目前,日照市中医医院已完成多例LBBP手术,成功率超95%,这也标志着该院心血管科在精准起搏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纵观心脏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技术革新。
  1952年,Paul Zoll发明了世界首台心脏起搏器,至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957年心尖部起搏首次被尝试,后发展至间隔部起搏;近年来,希氏束起搏和LBBAP相继出现,其中LBBAP成为生理性起搏的代表技术,这些创新不断提升心脏起搏的精准性与生理性,持续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徐勤杰告诉记者,LBBP由中国专家首创并写入国际指南。与传统右心室起搏不同的是,它将电极精准植入心脏自身的传导束—左束支区域,直接激动心脏自身电传导路径,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进而在起搏心脏的同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衰。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LBBP与传统起搏方式的区别——
  “就像一个人在漆黑的隧道里行走,每走到一处,相应的灯就会亮起。传统起搏相当于人还没走到那个位置,灯却从另一头提前亮了,自然会让人感到不适。过去我们只能重新布线,相当于在隧道里额外拉一条电路。”徐勤杰说,“而LBBP不同,它遵循了‘修旧如旧’原则,并不是新建线路,而是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电路系统,让灯光恢复自然的同步点亮。最大程度还原了正常的心电激动顺序,是使心脏起搏更接近生理性的‘自然之道’。”
  LBBP不仅能够模拟生理性传导,更在改善心功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使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提升15%—20%,同时降低40%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另外,相较于希氏束起搏,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和更可靠的电极固定性,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LBBP还可以通过避免传统右室起搏导致的心室重构,减少二尖瓣反流及房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该技术可部分替代传统三腔起搏器,节省医疗费用。此外,LBBP为需要接受房室结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起搏保障,确保消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今,日照市中医医院已成为日照地区少数能独立开展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医院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可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左束支起搏、希氏束起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床旁心脏起搏等手术,已成功为数百名患者解除了病痛。“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生理性起搏”带来的高质量生活,是我们的目标。”徐勤杰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新技术,让心脏起搏治疗更精准、更安全、更贴近自然。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民生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七旬老人重获“心”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