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森
日照,是革命老区,是山东省建立中共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革命先烈们用热血浸润了这片土地,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是日照城南重镇,历史悠久,商贸繁荣,文脉绵长,名人辈出,也是红色热土。在镇驻地之南、美丽的天台山下的下元村,宛如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丰碑,见证了中共下元特支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故事。
在庆祝建党104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共下元特别支部那段难忘的革命历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军民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日照地区。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日照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3月,国民党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为讨伐伪军刘桂棠部,进驻日照县南部碑廓一带,所属第667团团部驻费家湖村。该师中已建有中共地下工委。第112师下属667团团长万毅就是中共特别党员,中共112师地下工委负责人伍志刚、谷牧也在万毅团部。
这年夏天,中共112师地下工委委派第667团3营负责党务工作的赵志刚、李欣、王国栋3人到日照下元一带发动群众抗日,并着手发展党组织。之后不久,中共下元特别支部成立。
为什么要选择在下元建立特别支部呢?
抗战以前,下元村已有上千户人家,是日照南部集市之一,不少人家经营商业,其中富户很多,富户家里一般都有枪械火器,用以看家护院。下元村四周建有坚固的围墙,冲要处还筑有炮楼。下元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有特点:该村北距重镇涛雒仅5公里,距日照县城不足30公里,南到安东卫、岚山头海口约20公里,海(海州)青(青岛)公路从村东纵贯南北,而村西则紧靠连绵起伏的磴山、圣公山、甲子山山区。进可渗透控制日照东部要害城镇,退可凭防卫工事自保,紧急时更可进入西边的大山周旋撤走。
而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日照暴动时这里已有共产党员(如秦振南),而且有数量可观的外地求学归来的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极易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中共特支在下元建立,起重要作用的是秦寄萍、秦亢青兄弟等当地进步青年。秦寄萍(秦鸿洵)、秦亢青(秦鸿沂),老家涛雒镇上元村,其父在济南工作,因此兄弟二人从小在外地长大。秦寄萍先后在济南、青岛、泰安、聊城等地求学,后在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到曲阜省立二师附小和济南市立小学当了三年教员。此间秦寄萍联系上在日本学习的表兄牟友民,了解了在日本留学的一些情况,为能学习先进知识,然后救国,遂于1936年初毅然负笈东渡,考入日本铁路专科学院,学习铁路管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略中国,在外中国人尤其是在外求学的有志青年纷纷回国,1937年下半年,秦寄萍与一些进步学生也一起回到了国内。
秦亢青早在几年前在北京上大学时就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参加了北京大学的“一二·九”运动,思想非常积极,所以兄弟俩对日本侵略中国,充满着仇恨和怒火。一回到家乡,就四处奔走,宣传抗日。周围的老百姓经常聚在他们身旁,听他们讲抗日的道理和抗日消息。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进步青年急需找到能带领人民抗战救国的领路人。但1932年日照暴动失败后,由于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和叛徒出卖,日照党组织基本停止了活动。到哪里能找到共产党的组织呢?
1938年春,当知道国民党东北军57军112师进驻日照县碑廓一带,万毅率667团驻费家湖村时,秦亢青决定到667团找他以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关系。
很快秦寄萍、秦亢青兄弟俩就通过赵书扬(中共党员),与57军的667团建立了关系。见到了667团团长、中共特别党员万毅,又与北平上学时期认识的地下共产党员、112师工委负责人谷牧取得了联系。兄弟两人被编入团,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工委以万毅团为基础,在全师开展了成效卓著的兵运工作。秦亢青等人的到来,使112师中共地下工委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决定乘机向地方拓展工作,开展群众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发展抗日人民自卫武装。决定让秦亢青兄弟俩回去动员、组织进步同乡及亲戚参加抗日队伍。
在党的领导下,秦亢青等通过亲戚关系,在费家湖和山口、沟洼、上元、下元、牟家小庄等村很快组织了一批青年,参加了东北军57军667团万毅部队。其间谷牧亲自到下元调查情况,动员当地进步人士参加抗日斗争,组建抗日自卫联合会,为创建下元特支奠定了基础。不久,中共下元特别支部成立,赵志刚任书记,李欣、王国栋任委员。
中共下元特别支部以国民党第57军抗日宣传队的名义,在以下元为中心的涛雒、碑廓、巨峰、高兴一带,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发动和建党工作。1937年7月,中共下元特支在下元组建了“血花剧团”。这是日照最早的抗日文艺团体,剧团有30余人,主要演员有郑怡、秦寄萍、郑欣、秦亢青等。剧团的旗标为三角形白底红字,几朵血花为图案,象征用生命和鲜血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坚强决心。剧团一面学习,一面深入各村宣传,组织民众自卫队。剧团能演唱三十多支歌曲,同时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民族英雄》《沦亡以后》等十几个活报剧和小型话剧。剧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足迹遍及傅疃河以南各村,在日照广大民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9月,赵志刚介绍秦亢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秦亢青又介绍郑干、郑炎、丁勋南等人相继入党。
近日,我翻读由丁博原先生编写的《丁氏家族志二(艺文集)》里边收录丁原代(1929—2022,官庄人,莫斯科大学留学生,国家水利部高级工程师,抗战时期曾在丁惟汾创办的鼎立小学读书)的文章《我与官庄鼎立小学》,文中记载:1938年冬天日寇侵占济南后,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形势下,官庄鼎立小学也就停办了。小学虽然停办了,它的校舍和七爷爷(丁惟汾)的故居,却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日照县的抗日活动中心,还成了中共日照县临时县委成立的地方。
1938年2月,日伪军及土匪刘黑七部从北边窜入日照县,烧杀掠夺,无所不为,引起了社会的震荡不安,人们纷纷逃难他乡。在这个阴霾四布,动荡不安的春天,一线曙光透过了乌云,中共下元特别支部在凤凰山下的下元村成立了,又成立了日照县抗日民众联合会(简称区会),赵志刚同志任书记兼主任。
他们的“血花剧团”到官庄鼎立小学去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演唱“五月的鲜花”“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对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思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歌曲,给我的印象很深,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抗日歌曲。还在鼎立小学成立了“六十九军日照县第五民运工作办事处”,仍是赵志刚为主任。在这个基础上做抗日宣传工作,动员进步青年入伍。其中,有丁勋南和丁君谦,后来他们俩还成了我们官庄鼎立小学的老师。
有一次,为纪念前线阵亡将士,就在官庄鼎立小学开追悼会,是我在大清早踏着湿重的露水,到树林里采了石竹花等鲜花和松枝柏叶做成花圈,祭奠他们的。这也算是只有九岁的小孩子受了抗日救国的熏陶和教育,为抗战做的一点小小贡献吧!
在这期间,谷牧也曾来过官庄鼎立小学视察和开会。11月,在中共下元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在官庄鼎立小学组建中共日照临时县委,由赵志刚任书记。
这段回忆录,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中共下元特支在当地的影响。
中共下元特别支部还成立了具有统战性质的群众团体——— 日照县抗日民众联合会(简称“区联会”),吸引大批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参加,并建立了涛雒、碑廓、巨峰、高兴4个分会和分会武装。
1938年10月,国民党第57军调离日照,在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刁难下,“区联会”被迫停止活动。
11月下旬,以下元特支为基础,加上陈振麓在卜落村一带所发展的党员,中共日照县临时委员会在官庄成立。赵志刚任书记,范干民负责组织工作,秦亢青负责宣传工作,范熙彭负责交通工作。临时县委隶属国民党第69军新6师地下工委领导。
12月,中共鲁东南特委领导下的中共日照县委成立,中共日照临时县委移交了工作。
至此,下元特支完成了它的使命,走进了历史。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它播下的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之势。大批日照进步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功勋卓著的革命家;转战四方的如秦寄萍、秦亢青、王国栋、陈先、吕志先、尹二、秦盾、牟锋(牟乃秀,秦亢青妻妹、后来嫁给了谷牧)、郑怡(秦亢青姐姐的女儿、后来与万毅结婚))、王力、王冰等人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著名人士。更有一大批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些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中共下元特支是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建立在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需要特殊的保护才能存在和发展。下元特支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与奉献。这里,有一个重要人物永远不能忘记。他就是下元特支旧址的房主、开明士绅秦孟忱。
秦孟忱(1891―1960),号信斋,今下元三村人,出身于书香家庭、中医世家,祖、父数辈以行医为主。秦孟忱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受父辈熏陶,成为医术精良的医生,擅长伤寒科、妇科、儿科及伤科。年轻时,秦孟忱曾在上海等地经营商业,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也开阔了眼界。回乡后,于1927年,重修了祖宅,堂号应丙堂,书斋号松泉书斋。
当时他虽属下元首富,但他的主业一直是行医治病。对于贫苦群众,他上门诊治不收出诊费,由于医术精、医德高,他在周边村镇有很高的声望。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烧杀抢掠,他痛恨日寇汉奸,决心为抗击敌寇献出自己的力量。
1938年3月,谷牧(当时化名刘运武)由秦寄萍做向导,以57军军官名义到下元,住进秦寄萍本家远房叔祖秦孟忱家。谷牧在秦家住了两个多月,秦孟忱知道了谷牧的地下党身份并成为朋友。当时谷牧每天都要写大量材料,但在经常四处奔波的情况下,使用毛笔非常不方便。秦孟忱即派管家陶金生专程去青岛重金购买了一支派克金笔和两瓶钢笔墨水,送给谷牧。谷牧非常喜欢。他常说:“抗战五样宝:人、枪、马、笔、表。”秦孟忱的二子秦福键(字宝三)当时十三岁,常在谷牧身边,以前他只知道用毛笔写字,对于这种硬邦邦的随时可以写“小字”的钢笔,感到十分好奇,一有空就要过来写写画画。谷牧对他说:“小鬼,你看这笔好,长大去抗战,也用这样的笔写字。”秦福键在世时经常提到当年谷牧说的话。
据下元村老人讲,当时,秦寄萍等青年教群众唱《九一八小调》: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抗日救国要齐心!中国的人民有四万万,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
谷牧在场,他指着田野里的高粱苗对大家说:“日寇已经杀到我们家门口,现在就是‘高粱叶子青又青’的时候!抗日救国要齐心!我们要团结一致,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唱着充满悲愤和力量的《九一八小调》、听着谷牧激昂的讲话、想想日寇的血腥暴行,群众无不热血沸腾,许多群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加入革命队伍的。
在谷牧的教育引导下,秦孟忱思想进步很大,他积极协助谷牧工作,为谷牧引荐自己的亲友和各界人士。谷牧认为下元一带的地主自卫武装是一支重要的可以争取利用的力量。便指示秦孟忱利用其在当地的声望,出面协调,号召各村庄的地主自卫武装就地组织,联合起来,保卫家乡,一村有事,各村支持。将各个围子里的地主武装组成统一指挥的“日照县抗日民众自卫联合会”(简称“区联会”)。
“区联会”是我党领导下的统战组织,秦孟忱任会长,丁学徵任副会长。据下元村老人回忆,秦孟忱除了精通医术,还会武术,擅使九节鞭,这使他在区联会很有威望。同时成立了“抗日民众联合会自卫队”,有四十余人。秦振南任大队长(秦振南,字宝琛,下元村人。1932年日照暴动时已是党员,后参加八路军,在临沂和日军作战牺牲,葬日照烈士陵园)。“区联会”和“自卫队”的建立,为后来特支在日照南部的活动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政治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武力支持和人员来源。
建立“区联会”,秦孟忱虽然名义是会长,但他知道自己并无领导政治组织的能力,因此在112师地下工委派赵志刚、王国栋等进驻下元村后,“区联会”即由下元特支实际领导。他的主要任务是联络亲戚,协调各村地主,为“自卫队”筹集给养和枪械。同时,继续当他的医生。秦孟忱家宅房多院大,便于办公、开会,他把大部分房屋都腾出来供“区联会”和“自卫队”做活动场所。由于他在当地的特殊身份和良好声望,家里还有枪能保护革命者的安全,因此在整个抗战时期,他家一直是党组织对敌斗争的安全据点。
1939年夏,谷牧、万毅联名派人到日照,要求秦亢青等多发动一些青年参军抗日。秦亢青等带领区联会七八十名青年骨干,到沂水县667团驻地报到参军。秦孟忱族中许多青年一起参加了革命。其中有秦孟忱的亲侄秦福锴,在第一次甲子山战役中牺牲。但他本人最终并没有加入革命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以地主身份终老故乡。
秦孟忱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我党最困难的时期,以自己的声望和家财实实在在为革命提供了帮助,作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纪念和尊敬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