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近日,东港区秦楼司法所迎来一位新人——60岁的退休干部、退役老兵王明刚。取出老花镜,擦拭着崭新的调解员工牌,王明刚的“第二战场”,在晨光里悄然开启。没想到,这位“银发新兵”上岗仅10天,就圆满调解了三起纠纷,让居民对基层调解有了新的认知。
第一起纠纷发生在大学城。两名同校学生因一起交通事故争执不休。刚到岗半天的王明刚见此情景,先给两人各倒了杯热茶:“都是一个校园里的娃,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没磕着碰着就是福气,不能因为这点事伤和气。”他的话语里带着老兵特有的干脆,又透着长辈式的热络。不到两小时,原本剑拔弩张的年轻人就在和解协议上按下手印,当场结清了赔偿款。
这场速战速决的调解,正是王明刚将“攻心为上”策略融入基层工作的生动实践,他敏锐捕捉“同窗情谊”这一情感纽带,用“战友式”的坦诚沟通迅速破冰,促进了和解的顺利达成。
第二起纠纷是楼上漏水引发的邻里矛盾,已僵持大半年,小区物业多次调解均无功而返。王明刚到现场查看后,心里已有了章法。面对对峙半年的两家人,他没有急着调解,而是先笑着夸赞:“都是明事理的老邻居,不然也住不到一块这么多年。”简单一句话,悄然卸下双方防备。随后他在楼道里、凉亭下,一次次耐心倾听,终于摸清“不是钱的事,是咽不下这口气”的症结。调解室里,他翻开《民法典》讲解相邻关系,又念叨着“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法理+情理”的组合拳,让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最硬的“骨头”当属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买方拍着桌子放话,“直接法院见”。王明刚的手机成了热线,三天里,他从“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处世哲学,聊到诉讼的时间金钱成本,甚至分享老家房屋置换的亲身经历。
“就当唠家常,让他知道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真替他打算。”这份真诚终于敲开了对方心门。调解当天,王明刚铺开密密麻麻的计算草稿,将房价波动、诉讼风险、履约可行性等一条条展开剖析,连态度强硬的买方都惊叹:“王大爷算得真细。”
“调解就像带兵打仗,得先摸清对方的‘阵地部署’。”王明刚指着自己的调解笔记说道。这本专门用于记录调解案例和常用法律条文的本子扉页,用钢笔工整地写着“退休是军装的卸下,却是调解‘战场’的冲锋”。
这种扎根群众的工作方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解——把百姓当亲人,用真心换真心。当王明刚戴着老花镜在调解协议上加盖公章时,那道透过镜片的目光既闪烁着岁月淬炼的智慧,也映照着新时代基层治理中“银发力量”的别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