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天宁小学语文教师王瑜的教育故事
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文 范世平/图
东港区天宁小学的语文教师王瑜,拥有17年教龄、15年班主任经历,她深信教育是“无痕”的滋养,是“点燃”而非灌输。当教育焦虑裹挟着无数家庭,当碎片化信息蚕食着深度思考,王瑜以书为舟,以信为桥,以爱为桨,在教室方寸之地,为孩子们构筑起一片辽阔而温暖的精神家园。17年如一日的坚守,她将班主任工作淬炼成一门融合智慧与温度的艺术,让教育的微光穿透喧嚣,照亮每一个稚嫩生命的成长轨迹。
阅读“点灯人”:
构筑书阶,引燃家校共读的燎原之火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见世界的光,并学会自己点亮心灯。”对于王瑜而言,阅读便是那束不可或缺的光源。她不满足于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立志成为学生阅读旅程中坚定的“点灯人”,将热爱阅读的种子深植于孩子心田。
点燃兴趣是她迈出的第一步。一篇精心撰写的好书推荐信,一次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甚至只是课间一次关于书中人物的闲聊,都是她精心投下的火种。她深知阅读能力的培养需循序渐进,为此匠心独运地设计“阅读阶梯”——低年级以图画书、童话寓言激发兴趣,中年级引入情节丰富的儿童文学,高年级则逐步过渡到经典名著与科普读物。拾级而上,孩子们在适龄的文字海洋里畅游,感受思想的深邃,触摸语言的力量。
然而王瑜的视野早已越过校园围墙。她敏锐洞察到,阅读的灯火唯有在家庭中持续添油,才能恒久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家校阅读共同体”的构建,是她破题的关键。她不仅精心设计亲子共读建议单,细致到如何提问、如何讨论,更向家长分享实用阅读策略。其中最为巧妙的,是那两本在班级与家庭间“漂流”的笔记本——“读书漂流本”记录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感悟,“家庭教育漂流本”则承载着父母们的育儿故事与困惑。当学号轮转,同一晚,孩子伏案书写阅读带来的感动,家长则一同书写自己的感悟,笔尖沙沙作响中,思想的火花悄然碰撞。一本本书,如同星火,在家庭与学校间传递、接力,最终汇聚成照亮孩子精神世界的璀璨星河。
家校“连心桥”:
于细微处架虹,共绘育人同心圆
十五载班主任生涯,王瑜对这份工作的理解刻骨铭心:“班主任,是桥梁,更是纽带,一头连着学校的期望,一头系着家庭的未来。”她口中的“细小之事”,恰恰是家校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支点。
面对信息时代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关切与普遍焦虑,王瑜选择以专业与真诚主动出击,架起“连心桥”。她摒弃刻板生硬的说教,将专业引领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沟通。家长会上,她化身“阅读诊疗师”,针对不同家庭的教育痛点,真诚推荐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迷茫的父母提供行动指南。班级微信群中,她则成为信息“滤网”与“导航仪”,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文章,一则关于“高质量陪伴”的温馨小贴士,总能在第一时间被她筛选、分享,并附上自己的实践心得。
最令家长们动容并深深依赖的,是她手中那支充满温度与力量的笔。寒暑假期,当“神兽出笼”“漫长假期如何安排”的焦虑弥漫无数家庭时,王瑜的《致家长的一封信》总会如约而至,如同一剂定心丸。面对学校下发事无巨细的假期活动方案,她化身“信息整理师”,抽丝剥茧,去芜存菁,提炼出清晰、可操作的条目式指南。“家长需要明确知道‘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减少他们的决策负担”。她解释道。这份化繁为简的用心,如同为负重前行的家长卸下千斤重担,让他们在难得的亲子时光中重拾从容与信心。正是这份设身处地的体察与专业落地的支持,让家校共育从理念走向实践,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向心力。
书信“润心田”:
纸短情长,让无痕教育浸润心灵深处
在信息爆炸、指尖轻触便能瞬时传递消息的时代,王瑜却执着于一种“慢”而深的沟通艺术——书信。在她看来,班级微信群中的信息即时且碎片化,转瞬即逝,而她精心写就的电子版书信,以独特的形式,承载着独特的关怀、引导与期许。这份经由指尖敲打、在方寸屏幕上流转的书信,以其特有的庄重感和思考深度,拥有着无可替代的穿透力与永恒感,能在孩子与家长心中留下更深的心灵刻痕。
“师生悄悄话”是她班级里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当敏感的孩子心藏委屈却羞于启齿,当内向的学生面对困惑不知所措,一张悄悄塞进她书本或办公桌抽屉的小纸条,便成为王瑜叩开紧闭心扉的“金钥匙”。她珍视每一份信任,总在批改作业的深夜或晨曦微露的清晨,伏案提笔,以温柔而坚定的文字回应。回信中,她用理解消融困惑——“老师明白你被误解的委屈”;用共情点燃希望——“换作是我,可能也会生气,但我们可以试试这样想……”;用智慧指引方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这三步也许能帮到你”。这份跨越课堂时空限制的持续性笔谈,让教育超越了知识传授,成为心灵深处最绵长而私密的陪伴。
她的书信纽带也坚韧地延伸至家庭。当班级经历合唱比赛、运动会等需要齐心拼搏的活动时,或是共同克服某个难关后,王瑜总会第一时间提笔,将共同奋斗的汗水、协作的智慧、成功的喜悦乃至失败的反思,凝结成饱含深情的文字,分享给每一位并肩作战的家长。这远非冰冷的总结报告,而是一份充满温度的情感存档与集体记忆的升华。
王瑜坚信,文字的浸润是“无痕”的,它不喧嚣,却如江南春雨般丝丝入心,悄然滋养着师生情、家校情,让教育在静默的书写与阅读中,完成最深刻、最温柔的抵达。
课堂“焕新者”:
巧思融科技,激活语文世界的万千气象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生态与个性鲜明的“数字原住民”一代,王瑜从不固守一隅。她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触角,探索如何让传统语文课堂焕发新生,成为一泓奔涌不息的活水,激发每个孩子表达的渴望、思维的潜能与创新的勇气。
她善于为不同特质的孩子搭建专属的闪耀舞台。“诗歌创编”是她课堂上的经典保留项目。那些在传统语文课堂默不作声、成绩平平的孩子,常因一个灵光乍现的奇妙意象、一行充满童趣的灵动诗句而焕发夺目光彩。王瑜珍视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总是第一时间捕捉,深情地在全班朗读展示,这样的及时肯定,让文字成为孩子们无价的自信勋章。
她更将“课前三分钟”打造成班级的微型思想广场与信息枢纽。从“好书推荐”“成语故事”到“时事播报”,主题定期轮换,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发声、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新闻播报”环节,王瑜以拥抱而非抗拒的姿态,大胆引入AI工具。她引导学生与智能助手深度对话:“请用四年级学生能懂且喜欢的语言,整理三条近期国内外重要新闻,并简要说明为什么小学生需要关注它。”孩子们兴致盎然,化身“小主编”,学习如何精准下达指令、筛选关键信息、判断内容价值。
输出的播报稿往往生动鲜活、趣味盎然,台上,小播报员们神采飞扬地讲述着足球世界杯的激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家乡新开通高铁的喜悦;台下,听众们聚精会神,小小课堂瞬间联通时代脉搏与大千世界。技术在此非为炫技,而是王瑜激活学生信息搜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的一把“金钥匙”,让语文学习从课本走向社会,真正与时代同频共振。
王瑜的教育叙事里,没有惊涛骇浪的传奇,只有细水长流的深耕与静待花开的耐心。当阅读成为联结家校、穿越代际的精神纽带,当书信承载起超越言语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当技术服务于人文表达的本真与思维的跃升,教育便显露出它最朴素也最恒久的真谛——以心点燃心,以生命照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