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王子倩 范家铭
今年以来,东港法院河山法庭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笔,蘸取法理温情,在河山这片灵秀土地上,细细描摹着法润乡土的生动图景,让法治光芒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联动体系织密网 纠纷化解在当下
“陈法官,混凝土企业突发纠纷,急需法律指导。”正午的阳光正烈,派出所民警的紧急来电打破了法庭的宁静。
这场纠纷背后,是两家企业三年合作的裂痕。A企业提供机械设备,B企业负责生产销售,本是双赢的合作,却因市场波动引发利润分配争议。一方怒锁设备,另一方报警对峙,混凝土搅拌机停转的每一分钟,都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的神经。
为解企业燃眉之急,一场“云端会诊”应声启动。法官、民警、司法所调解员与双方企业同步接入视频会议。画面中,法官详解《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违约赔偿条款,调解员剖析诚信经营与企业形象的深层关联。两小时后,微信群传来捷报:企业达成和解,设备解锁,生产线重新响起轰鸣。
如此高效的调解,正是河山法庭立体解纷机制的生动注脚。法庭主动融入“1+3+N”联动体系,在党委领导下依托镇综治中心,串联法院、派出所、司法所三端力量,辐射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构建起“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处置—跟踪回访”的闭环机制。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化作基层治理的画笔,勾勒出共建共享的和谐图景。
入户巧解千千结 矛盾消弭在萌芽
“李法官,您和网格员孙大姐上门那么多次,我知道你是真心替我们想,我同意和解。”原告刘女士对承办法官李娜由衷地说道。
这是一起由漏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若按一般诉讼程序,需两次司法鉴定,耗时半年、花费过万,这对两家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考虑到这些,李娜决定上门解纷。
她带着卷宗和测量工具来到小区,并特意约上了熟悉小区情况的网格员孙大姐。“刘妹子去年刚装修完,最心疼衣帽间的定制柜;张姐退休前在单位管后勤,最讲究个理字儿……”详细了解情况后,李娜提出先维修止损,后协商赔偿,采用“现场查勘、成本核算、类案引导”三步调解策略,成功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基层治理就像穿针引线,既要用法律之尺量出公平,更要用民生温度织就和谐。”李娜作为河山法庭庭长在网格员交流会上的发言,恰是这场纠纷的完美注脚。
从“法庭诉讼”到“入户调解”,这成为河山法庭构建“神经末梢治理网”的一个生动体现。近年来,河山法庭依托社区、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的法律驿站打造“15分钟解纷圈”,打通12368热线连接村居法律顾问、网格员、调解员渠道,形成“群众吹哨—网格响应—法官报到”的治理闭环,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庭审开在乡野间 法治新风润心田
前不久,河山法庭在梳理案件时发现7起村民诉某村委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情相似且牵涉基层治理症结。承办法官陈龙迅速决定:将审判现场移至村委会大院。
“咱们今天在乡亲们见证下把事说开。”随着法槌声落,法官陈龙以案为媒,用方言将生硬的法条化作“欠债还钱要依法”的朴素道理,为大家算好法律账、经济账、乡情账。旁听席间,抱着孙辈的老汉频频点头,攥着账本的大婶眉头渐展。在确信村委会当前资金紧张后,7户村民当即表示愿意接受分期还款的安排。
“法官把道理掰开揉碎讲,咱心里透亮。”村民老张摸着调解书感慨。这场在村委大院的审判,不仅化解了村民心中的疙瘩,还让“诚信互助”的理念在乡间深深扎根。
此次巡回审判既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将案件审理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实现了以案释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
河山法庭的司法服务不止于审判席。新发地市场的喧嚣中,干警们耐心地向摊主剖析合同陷阱;日照国家森林公园的水杉树荫下,法律咨询台前游客络绎不绝;河山某中学课堂上,法官以生动案例引导孩子们勇敢对校园欺凌说“不”;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内,法官细致地为网格员传授调解艺术……今年以来,这种“量身定制”的普法已开展12场,发放材料800余份,实现了“哪里有群众需求,司法的脚步就走向哪里。”
法润河山,景美人和。如今的河山,工业园区的机械声与农家小院的笑语声交织成歌,美丽乡村的瓜果香与现代社区的灯火相映成画。河山法庭正以“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法治根系,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青山绿水间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