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长时间蹲着或坐着,猛地一起身,突然感到两眼发黑、头晕目眩,甚至站立不稳。很多人以为这种情况是低血糖导致的。其实,这也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作祟。
病例回放:老人起身后眼前发黑摔倒在地
65岁的银川市民秦阿姨,退休后每天在家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挺舒心。但最近天热,她遇到一件烦心事:每次从沙发或马桶上站起来时,眼前就会突然变黑,头晕得厉害。最严重的一次,她蹲下给院子里的花浇水,刚起身就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胳膊都磕青了。女儿担心秦阿姨的这种情况是脑卒中的前兆,于是,赶紧带她到医院就诊。
结合秦阿姨的症状表现,又经过相关检查,医生考虑秦阿姨为体位性低血压。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突然站起来时血压“跟不上”,大脑短暂性缺血导致头晕。
只是换了个姿势血压怎么就低了?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丁勇介绍,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即在平卧、下蹲后突然站起,收缩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恶心、心悸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人长时间蹲着或坐着的时候,腰和腿都是曲折的,血液不能上下流通,当人突然站起来时,下肢血管受压的情况一下子得到解除,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腿部,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上半身特别是头部的缺血,就形成了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位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丁勇介绍说。
炎热的夏天,体位性低血压为何更容易乘虚而入?丁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夏天温度高,我们的身体为了散热,体表血管会扩张,血压就容易下降,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时,血压调整不及时,就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炎夏是汗流浃背的季节。汗水带走了我们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血压也跟着降低,当体位改变时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丁勇补充说,夏天空调房温度低,血管收缩;到了室外温度高,血管又突然扩张。“如果频繁出入空调房和室外,血管这样频繁地改变状态,身体的血压调节系统很难快速适应,就增加了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概率。”
体位性低血压,怎么应对?
如果只是偶尔在快速起身时,出现轻微头晕、眼前发黑等低血压症状,且很快能自行缓解,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通常就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症状。
丁勇介绍,若经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比如频繁头晕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活动,甚至反复发生晕厥,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期间要优化生活方式,必要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另外,若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还需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易“盯上”以下几类人群,日常需多留意。65岁以上的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贫血、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体弱、久坐不动等缺乏肌肉收缩运动的人群;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的人群;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营养不良者;蹲厕所时间长的人群。
注意生活细节,远离健康隐患
夏天,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还应注意以下细节。
1.老人起床或从座位站起时必须动作缓慢,遵循三个“1分钟”的方法,即醒了睁眼平卧1分钟,床边双脚下垂坐1分钟,床边扶着支撑物站立1分钟,然后再缓慢行动。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应继续卧床休息。
2.容易出现低血压的人,在捡取地上东西时,不要直接低头弯腰,应先蹲下;起身时,缓慢站起。
3.运动锻炼可改善人体对血压的调节,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以步行、慢跑、游泳等项目为宜。
4.合理使用空调。空调温度别调得太低,一般设置在26℃左右比较合适。进出空调房时,先在门口站一会儿,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血管突然收缩或扩张。
5.服用降压药后,夜间起床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遵循三个“1分钟”的做法。(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