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南京照相馆》民族的伤痛,铁证如山
图片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展开残忍的大屠杀,南京城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88年后的今天,电影《南京照相馆》以一家普通照相馆为叙事切口,再次凝视南京大屠杀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照相馆,原本是市井烟火的记录者,在敌人的血腥屠戮下,成为百姓舍命保护屠杀罪证的隐秘战场。平凡的百姓以斧头、药水、相机为“武器”作战,将染血的底片送出城,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罪行。普通人的人性之光和民族气节,穿越历史,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
底片记录历史的真相
  历史上,罗瑾、吴旋两位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拍下日军在南京屠杀行径的照片,让其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南京照相馆》以这段真实历史为依据,紧紧围绕记录日军罪行的照片和底片展开叙事,从小视角切入大历史。
  照片是日军炫耀军国主义的工具。屠城日军配备随行摄影师,时时跟拍攻城、杀戮、施暴等照片,作为其军事侵略的“荣耀战绩”,又诱惑、胁迫百姓摆拍虚假“亲善照”,作为骗局,向世界隐瞒其滔天罪行。日军摄影师的镜头下,子弹穿过中国人的头颅、儿童被虐杀,还有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比赛”。惨死百姓的鲜血染红了河流,日军摄影师竟然惋惜照片不能拍成彩色,这一行径令人愤慨。日军“罪恶拍摄”这条叙事线,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非人性,揭露其试图篡改历史、美化历史的嘴脸。
  底片记录历史的真相,是日军罪恶的铁证。电影的故事聚焦在南京贡院街上的吉祥照相馆,被迫冲洗照片的邮差苏柳昌、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一家等人,阴差阳错地聚在一起。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只想苟活下去,但是看到照片上日军的罪行,认清了其残暴本质后,冒死替换下底片,缝入每个人的衣服,无论谁最终活着出去,都能将日军屠杀百姓的铁证带出南京城。替日军冲洗底片,看似是他们“生的希望”,实则是“死亡陷阱”,等在前面的是日军摄影师的斩草除根。活下来的人,由恐惧转悲愤,从觉醒到反抗,迸发出惊人的智慧与勇气。苏柳昌勇敢与日军搏斗直至身亡;林毓秀幡然觉醒,以扮演过的穆桂英为荣耀,拒做汉奸;照相馆金老板以化学药水、斧头、相机为武器杀敌,每个人尽显英雄气节。影片让“相机底片”成为叙事的核心动力,驱动着剧情跌宕起伏、层层递进,也牵动着观众的心。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从砖石纹路到街巷风貌,从局部场景到全城格局,影片一块砖、一座房、一条街地还原了当时的南京城。影片中大量使用复刻的历史照片,包括日军残害我同胞的罪证照片、粉饰侵略的“亲善照”、报刊版面照等,以真实资料直击历史,带给观众的是更具冲击力的观影体验。影片的结尾,林毓秀按下快门,定格日军战犯被执行枪决的时刻,照片又成为捍卫尊严的子弹,也是对死者的告慰。记忆可能会削弱,日军罪证照片会铭刻历史。《南京照相馆》是电影,也以复刻历史资料的方式,记录侵略者的罪行,铁证如山地铭记了历史。大好河山,一寸不让
  《南京照相馆》还通过多种叙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召唤观众:勿忘历史,警醒自强。
  “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到你家门走一遭。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电影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吉祥照相馆,是避难所,是民族记忆的承载者,还曾是万家灯火、市井温情的见证者。这首南京童谣,金承宗用来作“计时器”,不知唱了多少遍。南京城破前,他每次唱起,冲洗的都是街坊邻里毕业、结婚、生子、工作等幸福时刻的照片。然而至暗来临,人丁兴旺的家庭生死未卜;保家卫国的儿子,饮弹自尽;容貌姣好的姐妹,被凌辱;留洋归来的学子,战死沙场……幸福生活与人间炼狱的前后对比,让每一位观众瞬间飙泪,心口钝痛。
  从北京故宫到天津劝业场,从上海城隍庙到武汉黄鹤楼,从杭州西湖到万里长城,大家面对照相馆背景图,不约而同喊出的那句“大好河山,寸步不让”,如此动情。既是心中所想、所求,也愤怒地呐喊出每个人反抗侵略的坚定意志。
  影片中,日本侵略者掠夺字画文物,偷盗古城墙砖石,歪曲解读“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电影还花了很大篇幅刻画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这一人物,他人前伪善,人后杀人灭口;对屠戮人类无视,却对小动物温情,成功刻画了其冷血虚伪的刽子手面目。电影镜头如利刃,剖开侵略者军事热战背后的文化掠夺、思想控制的真相,以及侵略者对侵略行径合理化的扭曲认知。影片对日本侵略者诸多罪行的历史还原,都极具压迫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颤,相信每一位观众看了都不会忘、不能忘,也不敢忘。它在提醒大家,历史警钟应长鸣,知史勿忘国耻。
  影片最后,现在的南京城与历史照片重叠时,完成了跨越几十年的隔空对话。“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一落脚点,也正是观众的所思所想。
  真实历史远比电影呈现的更加残酷。电影《南京照相馆》力争从能引发大众共鸣与共情的小切口、小人物入手,努力还原真实历史,完成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记忆接力。没有滥用暴力镜头、没有滥情说教,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吸引观众,尊重历史、尊重市场,这部影片摸索出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路径。

(大众日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微视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南京照相馆》民族的伤痛,铁证如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