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隋言晨
初夏的莒县招贤镇西黄埠村,阳光透过现代化大棚的薄膜,洒在一排排整齐的玫瑰植株上。
红艳似火的“高原红”娇艳欲滴,饱满的花苞缀在挺拔的花茎上,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花香。大棚深处,一个年轻的身影正俯身查看土壤墒情,他就是“90后”新农人宋维鹏,用青春与科技为乡村振兴描绘着浪漫而扎实的画卷。
从“传统花农”到“科技先锋”的蜕变
1994年出生的宋维鹏,与玫瑰结缘已有六个春秋。
最初种植传统玫瑰品种时,他常为自家鲜花的“颜值”发愁:“咱这边的玫瑰还是传统品种,玫瑰杆又细又短,站花时间短,在市场上根本拼不过云南的高端花。”
看着同行的优质鲜花卖出高价,这位年轻的花农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能不能在北方种出高产量高质量的玫瑰花。
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招贤镇党委、政府成立鲜切花产业推进办公室,带着宋维鹏等花农外出取经。
这次“充电”让他豁然开朗:“原来不是北方种不出好花,是技术没跟上!”他果断承包了三个新建的现代化大棚,栽植目前国内市场高端红玫瑰品种“高原红”,决心在北方的土地上种出“王牌花”。
宋维鹏每天晚上自学两三个小时的配肥、药物知识,白天在大棚里实操验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每一次指导,他都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从网络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身就变成大棚里的实验方案。
“理论学完立马实操,错了就改,改了再试。”正是这样的韧劲,让他迅速掌握了石棉瓦高畦垄压枝技术、水肥一体滴灌系统等先进技术。宋维鹏依托先进技术,在自己的基地开启鲜花提档升级之路。
绽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走进宋维鹏的现代化大棚,看不到传统花田的泥泞,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石棉瓦高畦垄,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沿着花垄延伸。
“这种模式能精准施肥,节水节肥不说,鲜切花品质翻了好几倍。”宋维鹏拨开叶片,展示着根系周围湿润的土壤,“以前大水漫灌既浪费资源,花儿还容易烂根,现在一滴水滴到根上,肥料跟着水走,利用率能达到90%以上。”
科技的力量在鲜花品质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节水节肥技术和采用石棉瓦起槽加压营养枝的栽培模式,搭配水肥一体滴灌系统,宋维鹏基地产出的鲜切花AB级占比超过80%,高端红玫瑰品种“高原红”更是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现在好的时候单个大棚年收入平均15万元,产出的鲜花售价是传统种植模式的两三倍。”看着分拣台上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的鲜花,宋维鹏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这股“科技春风”不仅吹富了自家大棚,更吹暖了周边乡亲的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20余栋温室大棚完成升级改造,整个区域的玫瑰产业收入较传统种植提升2倍左右,曾经不起眼的小玫瑰,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如今,玫瑰产业链不断延伸,从种植到分拣、包装、运输,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也让乡村的发展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田间课堂播撒科技火种
“宋老师,您帮我看看这花儿叶子咋发黄了?”在西黄埠村的田间课堂上,一位农户举着病叶焦急地询问。
宋维鹏接过叶片仔细查看,又拿出检测仪测量土壤:“土壤盐分超标了,这是长期用化肥的缘故,得改施有机肥调理土壤。”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村里上演两三场。
他还带着专业设备,定期为种植户检测土壤EC、PH、氮磷钾等数值,依据数据定制专属种植方案,帮助传统种植户向现代化玫瑰产业领军者转变,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
作为村里年轻的种植能手,宋维鹏从未忘记初心。他把在外地学到的技术、自己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亲们。“自己尝到甜头也不是我的初衷,我想带领父老乡亲们让日照玫瑰更上一个等级,知名度更强一点。大家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种出高品质的花,让大家都能多赚钱。”
如今,在宋维鹏的指导下,当地农户的农药使用量减少30%,土壤健康指数提升50%,单位面积耗水量下降30%,肥料节省超60%。近一年来,他服务的温室大棚超过100栋,越来越多的传统花农变身“科技花农”。
“科技示范户”“鲜切花协会监事”“植保专家”“乡土科技专家”……短短一年时间,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见证着这位年轻新农人的成长。在宋维鹏看来,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是认可,更是责任。
宋维鹏入股的莒县黄埠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协会种植示范基地”,“降成本、提品质、提产量”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在政府政策扶持和数字金融赋能下,他正带领乡亲们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让招贤镇的玫瑰香飘更远。
夕阳西下,余晖为大棚镀上一层金色。宋维鹏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的玫瑰田,仿佛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