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肖志刚,带着78户茶农种出“致富茶”——
□ 全媒体记者 张笑梅
在莒县夏庄镇的茶园里,经常能看到一个穿着朴素、体型瘦削的身影穿梭其间。他是肖志刚,鲁冰花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当地茶农口中“能带着大家赚钱的‘新农人’”。从退伍军人到茶企负责人,从专注绿茶到攻克白茶技术,肖志刚用十几年时间,在这片承载着童年记忆的茶园里,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带富乡邻”的创业路。
退伍归乡在茶园里扎下根
2003年,肖志刚怀揣着青春梦想应征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涯教会了他坚强与担当。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献”二字更成了他刻在心里的信念。同年退伍时,看着家乡夏庄镇那片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植茶叶的土地,他做了一个决定:“回来种茶、做茶,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去。”
茶叶是夏庄镇的农业名片,种植历史悠久。夏庄镇是山东省“南茶北引”的早期试验基地,肖志刚从小跟着父亲在茶园里打转,炒茶的香气、待客的茶礼,早已融进他的生活。但真要把茶当成事业,光有情怀不够。他先找亲朋好友座谈,又跑遍周边的绿茶龙头企业,把茶树种植、市场销售、制作技术摸了个透。“越了解越有信心,咱这儿的茶品质不差,就缺个好路子。”
2015年7月,鲁冰花茶业有限公司在夏庄镇成立,“莒国鲁冰花”品牌商标同步注册。肖志刚心里清楚,一家企业的力量有限,要让茶产业活起来,得让更多茶农参与进来。他牵头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负责生产销售,通过“自有茶园+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联合管理茶园,并按高于市场价2—5元的价格收购茶树鲜叶,有效带动合作社6个村78户茶农增产增收。
攻克难关 让北方长出“白茶黄金叶”
随着消费市场升级,肖志刚深刻地认识到“一片茶叶能串起一二三产业,要是能丰富品类,既能让企业走得远,也能让茶农多赚钱。”
于是,2022年,在莒县科协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肖志刚跟着考察团南下福建福鼎,学习白茶制作技术。“福鼎的白茶口感鲜甜爽口,可回来一试,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北方的茶树品种、温度、湿度、光照都和南方不一样,前几次试验全失败了。
妻子看着他熬得通红的眼睛劝道:“不行就还做绿茶吧。”肖志刚却较上了劲:“这点事都干不成,还谈什么担当?”他把自己“锁”在茶厂里,对着失败的茶叶一点点分析,重新编写制作规范。白茶鲜叶萎凋需要48小时,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北方昼夜温差大,他就晚上开着烤灯守在晾晒筛前,两天两夜没合眼,像呵护婴儿一样盯着茶叶的变化。
一个月后,带着北方气候印记的莒县白茶终于制成。“这白茶不一样,有股咱本地的清冽劲儿!”试喝那天,茶农们尝了都赞不绝口。更重要的是,白茶能长期储存,越放口感越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有效带动了周边茶农增收致富。
肖志刚的成功像一颗种子,周边茶企纷纷跟着学做白茶,茶树鲜叶成了“香饽饽”,价格涨了不少。如今,夏庄镇近万亩茶园因白茶产业增收,肖志刚的公司也成了当地第一家获白茶生产许可的企业。
心怀感恩 把日子过成“茶的滋味”
“吃水不忘挖井人,事业做起来了,得想着身边人。”这是肖志刚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采茶季,他的茶园总敞开大门,优先雇用周边的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一天挣几十块,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不用给孩子添麻烦。”68岁的老李一边采茶一边说,肖志刚总怕老人们累着,不仅管午饭,遇到年纪特别大的,还会悄悄多塞点工钱。
除了照顾乡邻,肖志刚还总往需要帮助的人家里跑。这些年,他参加看望老兵、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30余次,捐款捐物近10万元。最让他难忘的是替烈士看爹娘的活动,一位烈士母亲摸着儿子的照片说:“不后悔送他去当兵”,那一刻,当过兵的肖志刚红了眼眶:“以后我常来,陪您说说话。”
守正创新 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在肖志刚看来,“新农人”不能光会种地,得有产业思维。“旧农人埋头种,新农人得抬头看市场。”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提升茶叶品质,他深耕技术研发,把十几年的经验融进创新里:研发的一种“绿茶的加工生产工艺”让绿茶更鲜、嫩、绿、润,获国家发明专利;设计的一种“白茶晾晒筛”,解决了北方晾晒难题,也成了专利产品。如今,他的公司已被山东省相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中茶杯”“中国茶叶博览会”等赛事中屡获金奖。而他本人也获得了“乡土科技专家”“新时代莒县身边榜样”等称号。
“守正才能立住脚,创新才能走得远。”肖志刚说,守的是传统工艺和心中的责任,创的是技术、品牌和市场。现在,他仍常去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取经,琢磨着怎么让“莒国鲁冰花”品牌知名度走得更远。
从茶园里的孩子到带领乡邻致富的新农人,肖志刚的故事里,有军人的坚韧,有党员的担当,更有对土地的热爱。正如他常说的话:“一片茶叶,能撑起乡亲们的好日子,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