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东南岭上望老家
图片
  

崔启昌
  我一直觉得,春秋两季在东南岭上回望老家,画面是最美的。夏天和冬日映进眼帘的画面虽然也美,但是夏天老家绿荫如盖,房舍、街巷一概潜隐其中,难见老家真容。冬日叶子落尽,老家妆容褪去,又显得过于本真。若是有雪落下,老家会陡然嵌进皑皑雪中,作为村庄元素的红瓦、灰墙,还有桥、街、河、巷口等等都会融进银装里,叫人对老家的美一时既看不清,又猜不透。
  春天望老家,老家的景色好。村梢的柳树、杨树、槐树次第荫发新芽,远眺,恰如缥缈的浅绿簿纱环绕。村中相继绽放的樱花、杏花、桃花如云似霞,主打的浅粉色系像是给老家村容添上了盈香的脂粉,每每望去,老家像是充盈着新的生机和诗意。秋天望老家,老家模样俊。村周有绿中泛黄稼禾相拥,村内如盖的绿荫也调和了棕黄油彩,房舍顶上的瓦红,院墙披挂的灰白交融其中,老家似是增了暖情、生了画意。
  老家嵌在凹处,村东、村西和村北都是起起伏伏的岭坡,岭坡高处都植有黑松。冬季风大时,黑松林中传出的松涛声能挤进村人的堂室。黑松林下是几十年前整建的片片梯田。一条村人习惯称为“北河”的河流贯穿老家南北,曲曲弯弯流经六七个村子后汇入风河,继而入海。北河从老家最北面的多个岭坡间的沟壑发源,蜿蜒近五里地进到村里,冬春枯水,夏秋丰水。
  不足三百户的老家,立村六百余年一直“波澜不惊”。农耕在村人认知里是个固化的概念,大家信奉“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的理论,执着于在抛洒汗水的过程中,求证“付出才有收获”的答案。无数个日升月落间,村人们从苦与累的冶炼中坚韧了筋骨,创造了富足,把共同爱着的老家打造成了如今让村人都眷恋不舍的故园。
  我虽然不在老家常住,但是我的祖辈、父辈们依然居住在老家里,我的生命根脉当然深植在老家的水土之中。岁月交替,时光荏苒,正是这种亲情的维系,既是我后来在城里成了家,自然也常携妻带女眷恋故园,热爱老家,常回老家看看。
  作为嵌在岭坡之间,且以农耕为主的山村老家,村人们朝出夕归、挥汗躬耕是常态,经年累月,从未创造出人们口中絮叨的类似可歌的,或者足以让人长久记忆的所谓大事。不过,淳朴、本分的老家人虽未远行,在身不脱耕的平常日子里,做过的若干小事小情倒是真令人值得记忆,值得回味。
  清贫岁月,村里大都是牛车、马车运肥拉粮。村西崖通往西岭、北坡的生产路窄而陡,村人老杨走出院门时但凡遇见有畜力车爬坡,再忙也要撂了手中的活计,俯身弯腰助力推车上坡。这一推,竟推走了三十三年的时光,直到村里有了爬坡不费力气的手扶拖拉机和机动轻便的“小四轮”。村南梢杨叔家的屋前院后祖辈植下的桃树,李子树、梨树及五花果树枝叶繁茂,春来花发,硕果坠枝。东家一瓢、西户半箢,大半个村西崖住户跟着尝鲜的大都从爷爷辈延续到了孙子辈。西邻老朱家操持了一桩喜事,儿媳妇过门当日即跟公公婆婆言明自己不吃肉跟鱼。二老八十多岁相继辞世,作儿媳妇的三十余年竟未尝过肉香鱼鲜。这年除夕夜,当白菜猪肉馅饺子和油煎的鲅鱼端上热炕时,她对着汉子和一双长大了的儿女轻言道:“不是不吃肉和鱼,是原先日子不济,得让着老人家呢!”我八岁那年,全家遭遣返搬回老家时,几乎居无住处,食无腥荤。父母说当时队里的长辈、平辈,还有晚辈们若干人凑来了充饥之物、烤火烧柴接济我们。一位崔姓长辈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端了大半瓢自家老小不舍得吃的花生米敲门进屋:“擀成碎儿炒菜吃,孩子们长个儿,没油水咋行?”简短一句话,竟让母亲流了眼泪。
  天旱,浇地需水,村里退伍返乡的小伙子毅然捞静承包水库里的两万尾半大鱼苗,让水给二十余户村邻抽水保苗。村里有小伙子搭暖棚种蓝莓创收,邻居握剪修枝、蔬花蔬果,找主销售全包却分文好处费不取。邻居家因琐事闹不愉快,卧床多日的百岁“和事佬”拄着拐杖登门,动情晓理解纷争。村后纪家长子行车伤了腿,一家难,百家援,淳朴的老家人用暖意与情爱抚平了纪家的伤悲……
  处在岭坡拥偎中的老家,虽与城中的车水马龙和闪烁不停的斑斓霓虹灯相距甚远,但村中溢散着的烟火气却充盈着情、浸润着爱、释放着暖。正是这些似乎无形无声的微尘般“渺小”的“常事”,为立村六百余载的老家涂上了好看的油彩,从而让一件胞衣中不同姓氏的老家村人拥有了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好恶评判尺度。
  我热衷于春秋两季在东南岭上望老家,是渴望映入眼帘的老家图景更加艳丽、更富诗意。是的,我确实没有足够的说辞减掉夏、冬两季老家美的分值。这两个季节,爱着老家的村人,爱着老家的游子,透过村子厚且浓郁的绿荫,透过白如棉絮的积雪,映进眼中的照例是老家的美好图景。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东南岭上望老家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