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宇
是指心怀贤德之人?是指恪守道义之举?亦或是指洞悉世间大道之智?
“有道”二字,范畴实在太广。我学识浅陋,不敢对这宏大概念妄下论断,唯有借一件具体的人与事,说说我眼中的“有道”。
故事的主人公,是日照植物园的保安迟有道。
今年53岁的迟有道,每日清晨6点准时到岗,之后的12个小时里,巡查园区、回应游客问询,这些看似单调重复的动作,构成了他谋生的日常。但庸常的工作没有淹没他,因为在“生活谋生面”之外,他始终守着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面”:坚持阅读与写作,在平凡日子里开拓出了一道独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
每晚回到家,书房亮起的那盏灯,便是他的精神栖息地。在这方小小的空间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笔尖摩挲纸面的窸窣声,陪伴他走过了十年光阴。十年间,他攒下了81本读书笔记,每一本都写得密密麻麻。这些笔记从不是简单的文字摘抄,而是他在生活间隙里的思考沉淀,是他对人情世事的情感抒发,更是他在柴米油盐的重压下,为自己悉心开垦的一片精神沃土。
迟有道的生活从不算轻松:早年在国有企业工作,后来和妻子一起摆摊卖水果,为了进货,凌晨三点就得起床奔波。可生活的艰辛没让他低头,反而磨砺出了他坚韧的性子,也让一颗藏在心底的文学种子,悄悄扎下了根。成为保安后,内心对读书的召唤被唤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边读边写,就像精心打理一座精神的“植物园”。
在迟有道身上,我看到的“有道”,与名利无关,而是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坚守。于他而言,读书早已不是“爱好”二字能概括的。它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物欲裹挟着许许多多人向前走。我们忙着谋生、忙着追赶,却常常忘了停下来滋养自己的灵魂。可迟有道用十年的行动证明:无论身份高低、处境好坏,每个人都能通过阅读与思考,为自己构筑一座安稳的精神家园。
这难道不就是一种“有道”吗?孔子在《论语》里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两千多年前先贤口中的“有道”,与今日日照植物园里,那个业余读书写作的保安迟有道,又何尝不是相通的呢?
我与迟有道先生相识于2015年7月8日,至今我的QQ附加信息里还存着当时的记录:“从昨天的《齐鲁晚报》知道了你。”2016年第2期的《工友》杂志,发表过他一篇2000字的文章,标题是《我心光明》。这本杂志现在还在我的书橱里,安放在第55个盒子中。文章的导读里写着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晰:“自己无论身处多么困难艰苦的环境,都需要修炼内心,实现心态的端正、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提高、精神的超越。”
日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与迟有道见面的次数也寥寥无几,但他在灯下读书的身影,却始终清晰地留在我心里。
贤德难在持之以恒,道义难在始终心平,大道难在一朝顿悟。原来“有道”的定义,早已超越了贤德、道义、大道这些单一维度。现实里的“有道”,或许就是迟有道们这样:在平凡生活里不放弃对精神富足的追寻,在喧嚣尘世中守住内心的宁静笃定,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丢了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信念。
这份“有道”,从来与职业、年龄、财富无关。只要心里装着对知识的敬畏,对美好的向往,每个人都能踏上属于自己的“有道”之路,让生命在精神的滋养下,慢慢焕发出熠熠光彩。
不过说起来,迟有道这份“有道”,也并非常人能轻易做到。
我至今还记得和他第一次见面时问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叫有道呢?”
(高兴宇,日照著名作家,著有《五代十国》《春秋战国》《王阳明》等30部图书,作品先后被100部大中学教材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