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4版)
记者: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从故乡莒南调到日照市文联任职,在《生万物》电视剧拍摄的时候,剧组横跨临沂、日照等地进行实景摄制,剧中既有沂蒙山区的千里麦香、黄绿交织,又有黄海之滨的浪花飞舞、渔船行驶。当您看到这些时有何感受?剧组到日照取景,这是否提升了日照的知名度?您觉得应该如何进行宣传开发?
赵德发:《生万物》先是在沂南县的沂蒙影视基地开拍,拍了4个月,又转移到日照海边拍摄海景,就是大脚跟着郭龟腰来贩盐这一段。剧组在肥家庄的海边搭建外景,有盐垛,有码头,还从村里找了渔船。剧组在日照海边拍摄的时候,我和日照市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去看望刘家成导演。刘导说,在山里整整拍了4个月,一步也没有出去,往日照转场的时候,一看到日照的高楼大厦,看到无边的大海,心情一下子非常舒畅。正好那天是个好天气,傍晚时分,蓝天白云下的大海非常美,所以拍摄的效果也很好。这对日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有所帮助。日照市委宣传部被列为联合摄制单位之一,这也是对日照的宣传。今后,随着《生万物》的持续热播,全国各地的朋友还可以跟着影视来看日照,让更多的游客来日照,观光旅游,体验独具特色的日照自然和人文景观。
记者:《缱绻与决绝》被评价为“继《古船》《白鹿原》后写农村最好的作品”。您认为“缱绻与决绝”的矛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是否具备了新的内涵?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这两种对待土地的态度,在现在的农民群体当中依然存在。但是,缱绻少了许多,决绝越来越多,因为城市化在继续,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更多的青年农民走向了城市,在城市做工,甚至在城市居住。如何唤起农民对土地这种深厚甚至深沉的情感,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耕耘土地,得提高土地上的收入,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要把现有的土地打理好,把土地关系调整好,让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有一个合适的回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继续居住在农村,继续生活在土地上,而且是高质量地生活在土地上。一些青年人,对土地是一种决绝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可以理解,但我想还是要通过一些方式和措施,让他们看到在土地上照样有发展,有作为。这样,就能够吸引一些青年农民,一些有知识的人,甚至是城市中有投资意向的一些人到农村去,发展各种产业,才能让我们的乡村真正实现振兴。
记者:从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到电视剧《生万物》,从小说语言到镜头语言的转换,无疑对当下影视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您如何看待小说创作与影视剧改编二者之间的关系?一部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功改编成影视剧?
赵德发: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很多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有好多益处。第一,是扩大受众群体,让作品出圈儿。因为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巨大,传播力远超文字。小说的载体被改变之后,跨媒体传播就会形成影视引流、文学获益的良性循环。第二,艺术形态的转化,让读者耳目一新。对一部小说而言,阅读文字是一种感受,将它转化为视听语言成为影视作品是另一种感受。小说一旦被改编为影视剧,那些人物场景就变得非常形象、非常直观。比如说,小说里的林黛玉到底长什么模样,每一个读者都在心里想象过。但是,当电视剧《红楼梦》把陈晓旭扮演的形象推送到观众面前,许多人心目中的林黛玉,就从此定型为那个模样,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三,双向赋能,建立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关系。文学为影视提供成熟的叙事框架与精神内核,影视通过具象化表达反哺文学传播,形成好书托起好剧、好剧反哺好书的互动模式。电视剧《生万物》的热播就体现了这一点。人民文学出版社去年为配合这部戏的播出,出版了新版《缱绻与决绝》。今年8月份,《生万物》播出之后,责编告诉我已经加印了4万册,但许多地方还反映买不到书。这种情况是让我高兴的。那么,什么样的小说才有可能被改编呢?一个是情节性强,张力十足。因为影视更侧重于讲故事,且故事要特别精彩,所以,能讲一个好故事的小说被改编的可能性更大。再一个就是人物性格鲜明,命运感强。像《生万物》里面写到的一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宁绣绣的命运感更强,她的那种大起大落的命运更是牵动了观众的心。剧组就是看中这一点,对小说进行了改编。第三就是关联社会议题,容易引发观众共鸣,这样的小说也容易被改编。第四就是有IP热度,自带流量。这在网络小说的影视化上特别明显。有的小说在网上连载的时候就积累了海量粉丝,一旦被拍成影视,读者马上又去追剧。这样的小说也容易被改编,像《甄嬛传》《琅琊榜》就是例证。说到小说的影视化,不能认为小说只有拍成电视剧才是好小说,因为它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没有被改编的一些小说,依然是一些经典作品,作家创作的时候还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遵从文学创作规律。至于能不能被改编,要看作品的影视改编潜质。另外,还要看缘分。因为影视改编过程太复杂,各种条件凑到一块并且时机成熟,才能成就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