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再起波澜。近期,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滴滴宣布,今年年底前将订单最高抽成上限降至27%,同时披露去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高德表示,将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T3出行表示,平台订单的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
8月22日,记者通过打车体验与采访网约车司机发现,当前“普通快车”订单单笔抽成约为21%—24%,但也有部分订单因司机当月跑满一定单数会在下月返还部分佣金,还有乘客使用大额优惠券等原因会对司机免佣,使得月平均抽成比例进一步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行业首次调整抽成比例。近两年来,国家多部门持续出台政策规范抽成机制,从要求公开计价规则到推动降低过高抽成,政策导向不断明晰。此次多平台集体行动背后,既有政策推动的因素,也折射出行业竞争从“价格战”向“服务与生态”转型的新趋势。
降佣 最高抽成降至27%
根据各家头部网约车平台的公告,此次降佣并非简单调低比例,各平台同步推出配套机制。
其中,滴滴明确年底前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从29%降至27%,超出部分随单返还;对每月完成50单以上的司机,通过“返佣宝”保障月均抽成不超25%,超额部分次月自动返还。滴滴同时提到,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T3出行则计划年底前将26%—27%抽成比例的订单占比从21%压缩至17%。曹操出行将抽成上限从22.7%微调至22.5%,但平台也强调,这是“主动分享发展红利”的持续性动作。高德打车除推动合作平台降佣外,自身信息服务费上限降至9%,并通过专项奖励再降合作平台综合成本2%。
记者经过采访司机和打车体验后发现,“普通快车”单笔订单当前抽成比例约为21%—24%。
8月22日,记者在滴滴平台下单一辆网约车,支付车费18.15元,最终司机到手14.3元。按此折算,平台抽成比例为21.2%,抽成之外,平台另收取基础信息服务费0.5元。
记者也注意到,滴滴最新公告中提到的“返佣金”规则已在司机端实施。上述司机向记者展示的手机页面显示,该司机“8月已满50单,将在下月返还抽成超出25%的部分”。后台界面同时提醒,截至当日(8月22日),该司机8月的平均抽成比例约为12.8%。
另有一笔网约车订单,乘客支付45.82元,司机到手收入34.74元,抽成比例为24.1%。
此外,如果乘客使用大额优惠券,也会出现司机收入比乘客实际支付金额更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平台一般会免收佣金。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从抽成比例来看,如今头部网约车平台限制的最高比例(27%)还是相对较高,如果能降到20%,司机收入会有明显改善。不过他也提到,抽成比例需要兼顾多个参与方,包括流量平台、SaaS平台、运营商等,而且平台还需要进行价格调控、补贴等操作,这些都会影响抽成比例的设定。
司机 对实际收入影响并不大
对于此轮头部平台的集体降低“最高佣金比例”,不少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希望能够给司机收入带来实质性的提高。不过,也有司机持观望态度,其坦言,几乎每年都会收到平台的降佣金通知,但对司机实际收入影响并不大。
记者打一辆滴滴专车,16.4公里的路程,乘客支付93.77元,司机实际收入77.99元。算下来,平台抽佣17%。司机表示,对于这次的公告并不太关心,根据他前一天的订单记录,大部分的平台抽成不到20%,达到29%上线的本就不多。根据交通运输部2022年的规定,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上限为30%,之后,业内基本都以这一比例作为红线。
多位司机还表示,另一大问题是多层抽佣。从一位司机提供的收益明细中可以看到,T3出行的抽成比例在25%左右,看似符合要求,但这是第三方渠道订单。也就是说,乘客从高德等聚合平台下单,支付的金额要先经过聚合平台抽成,再经过T3抽成,才到司机手里。看似正常的抽成比例,叠加在一起就突破了红线。
司机王师傅解释,乘客从高德下单后,车费会先被高德抽成一部分,高德再把订单转给T3,T3作为提供服务的平台,也要再抽一笔,这样两次抽成叠加,司机最终被拿走的比例可能接近50%。
记者从美团打网约车,享道司机接单,到目的地后,券后实付38.13元,而司机端收款26.62元,抽佣比例超30.1%。
在专家看来,此次市场主流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成上限,主要还是对监管部门的指导予以回应,也是对司机群体诉求的安抚。长期以来,平台通过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了自然垄断,于是抽佣日益走高,而高抽成订单和层层转卖的“阴阳账单”,则让司机所得日渐走低,服务水平下降。专家表示,此番平台表态之后,主管部门还是需要关注司机群体的直接感知度,对于平台的监管,需要在运价等直接关系司机乘客利益的问题上,进行一定的约束,及时纠偏。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陈小鸿指出,关键还是要建立有效监督机制:“要让社会知道企业的承诺是否真正兑现”,也要让司机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度”,而不是“在价格上再做一点点小花样”。
专家 行业生态正待重塑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移动出行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主动优化抽成机制与司机权益保障方案,展现出积极正向的行业态势。在司机权益层面,头部平台在原有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降低司机理解抽成的门槛,减少谣言和误解,可以稳定司机群体心智,促进行业清朗、健康,这种转变可以推动行业生态优化。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网约车行业极度依赖供需匹配,平台通常通过动态定价和补贴灵活调配运力。但在抽成比例下降的背景下,很难通过涨价弥补收入缺口,平台必须转向长周期、系统化的生态优化以分摊成本。同时,政策也要求平台更加重视司机权益和福利。目前动态抽成与奖励机制仍在制约司机实际收入提升。
降低抽成看似是争夺运力的短期行为,实则是打破行业内卷、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经阵痛。
记者注意到,这两年来,头部网约车平台也正在通过新业务、海外市场和场景化创新打开利润空间,而非单纯依赖抽成盈利。这种转变不仅能缓解司机收入压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以滴滴为例,滴滴今年全面升级会员系统,为V7、V8用户提供希尔顿、华住会、亚朵等酒店会员权益互通以及海底捞会员权益互通等跨界增值服务。这也意味着,滴滴开始从聚焦出行拓展至出游,覆盖更全面的“吃、住、行”生活场景。
根据此前披露的财报,今年一季度,滴滴国际业务总订单为9 . 8 9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24.9%;国内业务出行总订单为32.58亿单,较去年同期增长10.3%。由此可以看出,滴滴正在通过全球化布局,有效分担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陈礼腾认为,网约车平台权益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引导、平台创新、司机参与和公众监督的协同推进。政府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透明化发展;平台企业应将权益保障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司机收入和工作体验;司机群体应积极参与平台治理,合理表达自身诉求;公众则应关注司机权益,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看看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