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批评或否定,而是引导孩子表达完整感受,帮助其梳理情绪。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以及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他们的情绪时而兴奋高昂,时而低落沮丧。孩子若无法正确认识和管理这些情绪,可能会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漩涡,甚至出现行为偏差,影响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家长可以从“三要”三不要”的方法上入手,帮助孩子提高管理自身情绪,以及感知、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
要倾听,不要“唠叨”
孩子因考试失利而难过,或因与朋友发生矛盾而愤怒,家长不要以“训导者”的姿态来说教。青春期孩子开始有了“成人感”,渴望自主和尊重。当孩子遭遇挫折痛苦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共情者”。一是专注倾听,停下手中事务,用眼神和点头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二是表达共情,用“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换作是我也会难过”等语言,让孩子知道情绪被认可;三是避免评判,不急要理性面对“情绪风暴”
不要“以怒制怒”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常常来得迅猛而强烈,如同骤然降临的“情绪风暴”。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暴躁、顶撞或失控,家长很容易陷入“以怒制怒”的恶性循环。这样只会引发冲突,伤害亲子关系,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孩子在愤怒的环境中习得错误的情绪处理方式。
当孩子的“情绪风暴”来临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情绪管理。可以尝试深呼吸、暂时离开现场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被情绪裹挟。待情绪平稳后,再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其次,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愤怒、委屈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理解的痛苦,家长可以温和地询问:“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愿意和我说说发生什么了吗?”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最后,引导孩子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径。可以鼓励孩子通过运动、绘画、写日记等方式释放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宣泄习惯。
要引导积极归因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或挫折时,如何归因至关重要。家长切忌脱口而出“你就是不够努力”“别人能做好,你为什么不行”等否定性话语,这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感到非常无助。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进行积极归因。例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这次没考好,是不是最近复习方法需要调整?我们一起找找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帮助孩子找到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可改变因素。同时,要善于用成长视角解读结果,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比如“虽然这次成绩不太理想,但我看到你每天都坚持复习到很晚,这种坚持就很值得肯定”。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