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昱茗
暑期将尽,文明旅游话题热度不减。与亲友共赴山海、寻访“诗与远方”之时,文明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行囊。构建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每位游客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从个体自觉到制度保障,从文化尊重到价值引领,文明旅游正日益从道德倡导走向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文明旅游不仅体现个人修养,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动态反映。游客在景区的言行举止,既折射个人教养,也映射城市形象,更展现国民素养。实现文明旅游,关键在知行合一。景区门口的耐心排队、观景平台的低声交谈、文物面前的敬畏之心——— 这些细微之处,恰是公民素质的生动体现。当文明守则真正融入行为习惯,旅途便成为传播文明的流动课堂。
跨地域旅游,本质是文明互鉴的过程。我们应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行为规范,尊重当地风俗、传统和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涂划古迹、践行垃圾分类、做到“垃圾不落地”,正是在用点滴努力重塑旅游的精神内涵,既尊重异质文化,亦锤炼自身修养。
刚柔并济,方能构建旅游文明新生态。电子屏温馨提示与信用惩戒机制并举,志愿者亲切劝导与“黑名单”警示效应协同——— 唯有“软引导”结合“硬约束”,才能有效提升公众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亦是一种深植于心的教养。无论假期平日,出行在外,都应以良好风貌展现文明风尚,争做文明游客,共绘旅途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