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风过麦盖提 恰好遇见非遗之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麦盖提融媒体中心 谢家娥
  当我的脚步踏过麦盖提的土地,指尖先触到的是风里的诗意。
  风裹着棉田翻涌的金浪气息,还缠着刀郎木卡姆未散的余韵,连沙粒都似乎带着旋律。非遗的美便从每一缕风的絮语、每一声歌的震颤、每一幅画的斑斓里漫出来,悄悄住进了心底——— 这美里,藏着各族人民共有的热爱。
  遇见非遗的第一声惊艳,是刀郎木卡姆撞进耳朵的那个瞬间。
  有人说它是“沙漠里的交响乐”,可我觉得它更像麦盖提的灵魂在歌唱:有沙粒的粗粝,有棉絮的柔软,有河水的绵长。在刀郎乡里,午后阳光斜斜切进来,落在一把桑木热瓦普上,经年的摩挲让木头泛着暖光,像把无数个清晨的露、黄昏的霞,都揉进了木纹里,摸上去都带着温温的时光味。
  老艺人们拨动琴弦时,先是一声清亮的引子,像沙漠第一缕晨光刺破晨雾,接着手鼓“咚嗒”响起,像河水拍打着岸边的卵石;卡龙琴的醇厚沉下去,像胡杨扎根在大地深处。一旁的游客跟着节奏轻晃,老艺人闭着眼跟着哼唱,调子里裹着乡音,哪怕语言不同,所有人都在同一串旋律里找到了共鸣——— 那是日子里最本真的欢喜,不分你我。
  若说刀郎木卡姆是流淌的诗行,那刀郎麦西来甫便是跳动的火焰。
  在麦盖提的乡村,手鼓的节奏就是最热闹的请柬:只要“咚嗒”声起,无论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是扎着小辫儿的姑娘,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朝着声音的方向奔去。老人踩着踢踏步,每一步都踩在岁月的节拍上,仿佛把一辈子的故事都融进了舞步;姑娘们的裙摆一旋,艳红与明黄的彩线便跟着绽开,像把整个秋天的金浪、春天的花潮都裹进了旋转里。
  手鼓声、欢笑声、鞋底踏在土地上的“咚咚”声混合在一起,连空气都变得滚烫——— 这哪里是舞蹈,而是麦盖提人把寻常日子揉进了节奏里,把各族群众的心意拧成了绳,更是把对生活的热爱跳成了永不熄灭的火。
  目光流转时,刀郎农民画又为这场遇见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刀郎农民画展厅里,挂满了乡亲们的画作,没有专业的技巧,没有昂贵的颜料,却鲜活得像要从纸上跳出来。棉田的风、河上的雾、胡杨的影、沙漠的风,都跟着钻进了画里。天空是叶尔羌河的蓝,深一块浅一块,像被水浸过的绸缎;跳麦西来甫的人有着圆圆的脸蛋,眼睛亮得像星星,笑容能从画里溢出来;连牛羊身上都缀着彩色的纹样,像披了件节日的衣裳,热闹极了。
  如今这些刀郎农民画印在冰箱贴上、帆布袋上,成了游客带走的“麦盖提记忆”,有人说这画里有“看得见的乡愁”,可对麦盖提人来说,不过是把日子画成了永远鲜活的阳光——— 贴在冰箱上,像把麦盖提的暖也带了回去。
  琴声、歌声、笑声顺着河水流向远方,与沙漠的晚风、胡杨的低语缠在一起。这一刻我忽然懂了,麦盖提的非遗之美,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木卡姆里藏着的土地情怀,是麦西来甫里跳着的生活温度,是农民画里画着的乡土记忆,更是各族儿女手拉手守护的文化珍宝。它活在麦盖提人的日子里,是各族群众清晨棉田边并肩劳作的身影,是傍晚河边共唱的一首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里的温柔生长。
  当风掠过胡杨,会带着刀郎木卡姆的旋律;当河水流过绿洲,会载着彩线裙摆的倩影。这便是我在麦盖提遇见的非遗之美——— 它像叶尔羌河永远奔涌,像胡杨永远挺立,在时光里开着花,在人心间焐着热,更在各族人民的守护里,拧成了系着中华民族的结。它等着每一个前来的人,把这份风里的诗意、日子里的热爱,还有民族团结的暖,轻轻揣进怀里,带向更远的远方。
  (图片由吾斯曼·麦麦提提供)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风过麦盖提 恰好遇见非遗之美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