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初秋时节,莒县福来家庭农场的创办人张常展,正用汗水浇灌着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田野,也浇灌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梦想。这位37岁的中共党员、高素质农民,曾怀揣梦想在深圳、沂水的食品行业打拼,却始终心系故土。最终,他毅然放弃城市的优渥工作,回到家乡莒县,扎根于“江北最美梯田”的200余亩的土地,开启了一段以“提供健康安全食品”为初心的创业征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常展带领的福来家庭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52名成员、流转托管土地200余亩、固定资产100余万元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典范。更令人振奋的是,农场成员的收入比入场前显著提升了30%以上,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实实在在地绘就了一幅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画卷。
沃土逐梦:绿色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我们不追求高产量,而是追求高品质。”这句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是张常展的口头禅,更是福来家庭农场立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多年食品行业的深耕经历,让他比常人更深切地理解“舌尖上的安全”分量有多重。因此,从农场破土动工的第一天起,“绿色生态”的旗帜就被他高高擎起,成为农场发展的灵魂所系。
在张常展看来,农业不仅是生产活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他将这份理念融入农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土壤改良到作物种植,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收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这份看似“笨拙”的坚持,在当下追求速成和规模化的潮流中显得尤为珍贵,也恰恰是福来农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优势和长远发展的基石。
面对今年的干旱挑战,张常展没有退缩,依然坚守初心,积极应对。“减产是必然的,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政府的措施和自己的努力,把损失减到最低。”他一边组织农场成员抢收成熟的稻谷,一边准备秋茶的采摘工作,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坚韧品格。
理念的种子需要技术的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张常展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扎实落地的生态农业实践。在种植技术上,农场彻底摒弃了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坚定地走自然生态农业之路。
绿艺深耕:生态农业的匠心守护者
这份生态农业之路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时连辉教授团队的深度合作,农场掌握并熟练运用了先进的有机肥料发酵技术。他们匠心独具,选用豆奶粉、牛奶、EM菌、红糖等食品级原料,经过科学严谨的发酵工艺,制作出高效的液态有机肥料。
这种肥料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为作物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更在于其天然赋予的防虫功能。“这种发酵肥料喷洒到作物上后,会产生特殊的酸味和异味,虫子闻到后自然就避而远之了。”张常展解释道,言语中带着对自然智慧的敬畏,“而且这些原料本身就是安全可饮用的食品,用它们制成的肥料,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健康安全。”除了液态肥,农场还大量使用兔粪、羊粪、黄豆等固体有机肥,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让资源在农场内部高效流转,最大程度减少对外部投入品的依赖,实现真正的绿色循环。
这种回归自然本源的种植方式,虽然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可能不算高,但其产出的小米、茶叶等农产品,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口碑。
张常展的匠心,还体现在对农业文化根脉的守护上。他特别珍视并致力于种植当地的古稻谷、传统小米等特色珍稀品种。这些承载着数代人农耕记忆和地域文化的古老作物,在他的精心选育和生态化种植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保留了独特的口感风味,也成为农场连接传统与现代、传递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众行致远:乡村振兴的聚力开拓者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张常展深知,农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农场与山东农业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为该校的乡村振兴驿站。张常展本人也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学习,在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实施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中表现优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张常展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持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今年年初,获得了茶叶加工工一级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认定,6月又在全国茶叶加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斩获三等奖,专业技能得到了权威认可。
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张常展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仅在自己的农场实践绿色农业理念,还主动向周边农户传授先进技术,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他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被共青团日照市委员会授予“日照市乡村好青年”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常展和他的福来家庭农场将继续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广大农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大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正如张常展常说的那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种地,更要种出健康,种出希望,种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这份初心和使命,将激励着他和更多的新时代农民,在绿色田野上追逐着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