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报道
本报讯 在东港区,街头广场的大戏、农家书屋的墨香、城市书房的静读、文体活动室的丝竹,让居民闲暇时光满是文化韵味。近年来,该区以文化惠民为重点,通过精准供给、阵地覆盖、活动赋能,让文化“小灶”持续烹出价值观“大餐”。
“以前看戏跑老远,现在剧团到村里!”秦楼街道小卜家庵子村清晨,锣鼓声中,张大爷拉着老伴赶去看吕剧《姊妹易嫁》。这是东港区“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的日常,更是“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的实践。
为贴合群众口味,演出前先调研,清单兼顾经典与创新:既有《王定保借当》等吕剧经典,也有融入本地红色故事、乡村振兴的新编节目,将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演出覆盖全区行政村,向偏远山村、留守老人多的村庄倾斜,今年已开展300余场次,惠及群众数万人次。
文化惠民,阵地先行。东港区以“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织密阵地网络。乡村实现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全覆盖,闲置空地变戏台;城区19处城市书房嵌入街角,成为市民“精神驿站”。涛雒镇小草坡村文化书院日均接待200余人次,周末超500人次。阵地活力源于精准运营:城市书房创新“书房+展览”“书房+沙龙”模式,乡村文化广场承接演出外,还是村民下棋、排练、办民俗活动的场所,核心价值观在互动中传递。
“既送文化,更种文化”是深层追求。东港区培育特色品牌,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创造者”。区图书馆“周末名家讲坛” 启迪思想,“教子有方”堂答疑解惑,“尼山六艺研学”让青少年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融入爱国、集体主义教育。城市书房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非遗体验;乡村广场上村民自编自导的“村晚”常演常新,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氛围。此外,科普、法律、医疗、文化“四进”和“文化大集”常年开展,让核心价值观内容潜移默化扎根。
从流动戏台到固定书房,从专业演出到群众自编节目,东港区文化“小灶”精准对接需求。这些带着乡土味、烟火气的文化“小菜”,滋养群众精神家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点亮城乡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