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思政教师郑宏
□ 全媒体记者 房姿辰/文 范世平/图
教学楼台阶上的成语、校园长廊里的二十四节气、傅疃河畔的水质检测……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思政教师郑宏的巧思下,这些都已成为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清晨,阳光透过银杏树叶,在校园里洒下斑驳的光影。郑宏正带着五年级的孩子们在树下上课,她拾起一片落叶,耐心地向学生们讲解:“你们看,这片叶子上的脉络就像我们傅疃河的水系,四通八达却井然有序。”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既需要秩序,也需要相互联系。”这看似是一堂自然观察课,实则是郑宏精心设计的思政课堂。
校园处处是课堂
在郑宏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日照名师、山东省协同育人名校长,但始终秉持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的四壁之内,而应该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郑宏站在教学楼台阶上对记者说,眼前的每个台阶上都刻着不同的成语。
“同学们,我们来找找台阶上的‘成语宝藏’!”课间时分,郑宏带领学生们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寻宝活动。学生们一边行走,一边朗读、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在她的精心设计下,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大的思政课堂:长廊里展示着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班级的小菜园里孩子们亲手种植的时蔬记录着季节的变迁,就连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了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思政教育。”郑宏微笑着说。
创新教学显活力
“同学们,让我们用VR设备‘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郑宏的思政课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可以“亲临”革命圣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借助人工智能情景教学,孩子们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上周的思政课上,我们使用VR技术带领学生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郑宏兴奋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当孩子们通过设备看到窑洞里的煤油灯、简陋的生活用品时,个个都睁大了眼睛。”
“有个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什么叫艰苦奋斗了。’这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在郑宏的巧妙设计下,各学科都与思政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数学课上,学生们通过计算家庭水电消耗来理解什么是“生态账”;音乐课上,夹仓打击乐的鼓点敲响了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体育课上,赛道变成了培养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的舞台。“我们要让每门课程都成为铸魂育人的前沿阵地。”郑宏说。
社会实践拓视野
傅疃河畔,郑宏带着学生们开展水质检测活动,孩子们认真地记录着各项数据,讨论着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
烈士墓前,她和孩子们一起唱响嘹亮的队歌,缅怀革命先烈。
高铁站里,学生们亲身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搏,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牟家小庄追寻红色记忆时,有个孩子激动地告诉我,‘老师,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革命先烈们奋斗的身影。’”郑宏动情地回忆道,“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郑宏特别注重将思政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研学路线,带领学生们走遍区内外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点。
从丈量奎山历史文脉,到追寻牟家小庄红色记忆,再到研学日照高铁站的现代化发展,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他们在行走中与时代同频共振。
家校共育润心田
放学时分,几位家长正在郑宏的办公室外等候交流。
“郑老师开设的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我每期都参加。”一位家长说,“她让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要在生活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宏深知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独行快,众行远”是她的座右铭。
她组织开展的“弘扬传统美德,建设优良家风”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四年来,她的工作室培养了大批教学新秀,带动了全市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成长。
在郑宏看来,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温度。“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关爱、被理解。”
她回忆起班上曾经的一个转学生:“那个孩子刚来时很内向,上课总低着头。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喜欢植物,就让他负责照顾班级的绿植。”
“渐渐地,他变得开朗起来,还在班级里发起了‘护绿小分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它、点亮它。”
“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如学校“奎文楼,奎正楼”楼名所寓,文采斐然、正气浩然。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郑宏道出了她的教育理想。
在郑宏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教育随笔,记录着她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其中一页写道:“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思政不是说教,而是心灵对话。”
新的一天,当阳光再次洒进校园时,郑宏又开始了她的工作,继续做那个点亮学生心灵之灯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