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百日集中整治行动筑牢交通安全治理基石
□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清晨七点的日照河山镇,国省道沿线的村居劝导点已亮起反光标识,网格员们手持劝导牌提醒往来村民佩戴安全头盔;
正午时分,驻村民警与村干部组成的“安全管家”队伍穿梭乡间,将百日集中整治行动的安全理念送到群众身边;
傍晚的市区烟台路与五莲路路口,“小交警”的纯真喊话与诱导屏的安全提示交织成独特的交通韵律……
自9月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启动以来,日照市进一步夯实覆盖“市、县、乡、村、户”交通安全治理体系,用精管善治书写着新时代道路交通平安答卷。
镇街联动织密网阵地前移变被动为主动
“以前村口弯道总出事,现在有了‘哨兵警车’和减速带,民警巡逻更勤了,晚上走路也踏实了。”东港区日照街道小莲村村民李先先生感慨。
作为山东交通安全共治体系的实践样板,日照市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隐患排查整治重心下沉、力量前移。
在河山镇,每日早中晚三个时段,一场场“立体式”治理在乡间同步开展:清晨的“戴盔”劝导筑牢出行第一道防线,午间的“上门入户”精准对接老人、务农人员等重点群体,傍晚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清除“马路市场”等占道隐患,这些举措在百日集中整治期间力度更大、频次更高。“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了劝导点,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隐患排查更细了,违法劝导更及时了。”河山中队民警介绍,这种“全时段、全覆盖”的治理模式,让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年均分别下降21%、75%,河山镇也成为全省农村交通安全培训会上唯一发言的乡镇,其“四防联动+三项考核”经验被省交安委全省推广。
全域治理的效能,更体现在科技与共治的深度融合。自交通安全“阵地战”启动以来,日照市构建起镇街、交警、村居三方联动机制,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挂图作战”“清单推进”,百日集中整治期间,更是对隐患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整改一个、销号一个。
高速公路、国省道旁的“哨兵警车”24小时常亮警示,村口的“智能语音劝导员”实时提醒,225面红绿灯诱导屏滚动播放安全标语,9个主要路口的大喇叭早晚播报……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数据显示,仅小莲村实施“6+1”防护工程(减速带、照明灯、警示桩等6类设施加哨兵警车)后,村口路段自去年9月至今未发生一起伤人事故。
精准宣教润民心创新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
“你拍一,我拍一,骑车要戴安全帽;你拍二,我拍二,红灯停下绿灯行……”在日照各中小学,这首由河山中队联合学校创作的“交通安全拍手歌”广为流传,116名“小交警”成为校园安全宣传的生力军。
针对“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日照市借百日集中整治之势,让安全理念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老年人交通安全宣教曾是治理难题。河山中队民警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老人因不识字看不懂宣传材料,警示教育视频又难以转化为实用知识。为此,镇党委副书记牵头,村党支部书记组织协调,交警担任讲师,利用晚7点至8点半的黄金时段,在全镇51个村开办“平安夜校”。“民警用方言讲案例,还现场演示头盔佩戴,比看材料管用多了。”参加过两期夜校的张女士说。这种“双向互动”的宣教模式,让辖区群众头盔佩戴率从30%跃升至70%,涉电动自行车事故同比下降67%。
多元力量的参与让宣传触角更加灵敏,百日集中整治行动中,这些力量被充分调动。日照市充分激活基层治理资源,将144名村劝导员、庄户剧团演员发展为交通安全宣讲员,借助全国妇联品牌“河山大嫂+”开展劝导活动,他们走进集市、田间地头,发放宣传单页,讲解交通安全知识。投资3万余元升级的“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由中队直接调度,每天早晚准时响起安全提示;警保联动制作的公益海报贴满村居公告栏,警医联动则趁老年人体检时机开展“嵌入式”宣传。“镇村干部—劝导员—家庭户”的三级传播链,让交通安全逐渐成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靶向整治破难题新法落地守护骑行安全
2025年7月至8月,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显示,全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成效显著,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启动以来,更是将电动自行车违法整治作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执法检查成果。
针对电动自行车违法高发问题,日照市既抓源头管控,更重习惯养成,在临沂路与济南路等流量较大路口打造的宣防阵地,成为破解“头盔忽视症”的样本。
“叔叔阿姨,骑电动自行车要戴安全头盔哦,不戴头盔会被劝导教育的!”在市区烟台路与五莲路路口,“小交警”们手持扩音器提醒着往来行人。
这是日照创新推出的“四招劝导法”第一招———用童声唤醒责任,百日集中整治期间,“小交警”活动频次增加,宣传效果更明显。目前全市已建成56处“小交警”阵地,孩子们的监督让不少家长养成了戴盔习惯。
第二招“沉浸式观影”则直击人心,警务室内循环播放本地事故案例剪辑的警示片,百日集中整治期间,影片新增了近期电动自行车违法事故案例,让违法驾驶人直观感受危险。“看完片子手心都冒汗,以后再也不敢不戴头盔了。”刚接受教育的市民王先生说。
更具巧思的是“三件套”教育与角色互换体验,在百日集中整治期间成为整治电动自行车违法的重要手段。对违法驾驶人,民警实施“发朋友圈警示+看警示片+签承诺书”的组合教育,实现“教育一人,影响一片”;部分路口还推行“劝导员体验”制度,让不戴盔驾驶人穿上志愿马甲参与劝导。“站了半小时就劝了五个人,才知道民警和劝导员有多不容易,也明白百日集中整治是为了大家安全。”体验过的市民李女士深有感触。
强基固本练内功人才支撑赋能长效治理
“要从最基层的村居入手,把隐患排查准、把宣传做到位,提升治理能力。”日照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相关负责人在“提质年”工作部署会上的要求,道出了治理的关键所在。
今年2月,日照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成立“阵地战”指挥部,建立起“支队抓总、大队主责、中队主战”的工作机制,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启动后,支队长、政委带头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大队长、中队长扎根乡镇推进专班化运作,将百日整治任务分解到岗、责任到人;民辅警包保村居落实“驻村式”工作,驻村频次增加,隐患排查和宣传力度加大。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联动,有效推动了“县抓镇、镇抓村、村抓户”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人才战略更让治理活力持续迸发。日照市通过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组建起涵盖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的70余人“宣教人才库”,开展7场次业务轮训,百日集中整治期间,从人才库中抽调骨干,深入基层开展整治行动宣讲和业务指导。“骨干带新人”机制让每个中队都有宣教能手,骨干带领新人深入一线,实战教学,提升新人业务能力;“抓书记、书记抓”品牌则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落实百日整治要求,组织村民参与隐患排查和宣传。基层民警深切感受到:“以前宣传靠‘一张嘴、一叠纸’,现在有了专业队伍和创新方法,群众更愿意听、听得进,工作开展也更顺利了。”
平安路上无止境,精管善治再出发。日照市用一系列扎实举措,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服务”的全链条交通安全治理体系,用一组组数据见证成效:农村事故大幅下降,头盔佩戴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走高。站在新的起点,日照市将以百日集中整治行动为契机,继续深化交通安全治理改革,完善联动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努力让每一条道路安全畅通,让每一位市民出行无忧,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平安答卷。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