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跨学科解读与教学延展
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中心小学 陈媛/文 张萍萍/图
《饮酒·其五》是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田园诗派的巅峰之作。这首诗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片段,并深刻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饮酒·其五》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更是一座贯通文学、哲学、历史、生态与美学的精神桥梁。
文学与哲学———诗的精神结构解析
《饮酒·其五》以“心远地自偏”为诗眼,构建出一种“即世而出世”的精神辩证法。诗人身处人境,却能以“心远”超越“车马之喧”,展现出主体对客体的精神驾驭能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是中国诗学中无我之境的典范。采菊是主动行为,望山是无意间的相遇,二者在瞬间达成“物我两忘”的审美合一。菊与南山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人格与永恒的象征,共同构成一个自足的精神宇宙。
而诗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将诗歌推向“言尽意无穷”的哲学高度。陶渊明以“忘言”暗示“真意”的不可言说性,体现出中国美学中“留白”的智慧。
历史与地理———从诗中南山到现实磴山
陶渊明诗中的“南山”是精神理想的投射;而日照市岚山区的磴山,则是这一理想在现实中的地理对应与文化延伸。
从历史维度看,磴山与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同属一个文化脉络。磴山现存明清摩崖石刻与碑刻,其中不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山水审美的表达,与陶诗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此外,磴山在明清时期作为海防要塞,留存古寨墙、烽火台等遗迹,展现出“隐”与“守”的双重文化性格——— 既追求心灵的超脱,也承担家国的责任。
从地理特征看,磴山以“群峰叠翠、飞瀑流泉”著称,山中野菊遍布、飞鸟往还,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高度契合。其“虎啸峰”“龙潭”等景观,不仅富于生态多样性,更承载着民间传说与地域记忆,成为诗意地理的生动载体。
生态与美学———自然观与现代启示
陶渊明诗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共生”观念,在磴山的生态系统中得到具象化呈现。磴山植被覆盖率超过90%,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样本。在磴山可以观察野菊的生长环境,记录飞鸟的行为轨迹,从而理解诗中意象的生态基础。
更进一步,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姿态,与当代深生态学主张的“主体与客体平等对话”不谋而合。在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读陶诗,不仅是文学赏析,更是一次生态观的启蒙——— 它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的共同体。
跨学科教学实践———
磴山研学路线设计
基于以上解读,我们以磴山为场域,设计了一套融合文学、生态、历史、艺术与哲学的研学课程,实现从文本到实践的教学延展。
1.山门诵诗与意象寻踪
在磴山古道入口,组织学生集体朗诵《饮酒·其五》,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哲学内涵。随后分发“意象任务卡”,引导学生在登山过程中寻找诗中的“菊”飞鸟”“南山”等对应物,完成“诗歌意象观察笔记”。
2.溪谷听泉与观云写生在磴山溪谷,学生闭目聆听泉声、鸟鸣,使用录音设备采集自然声音,并进行“声音绘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表达。登至顶峰后模仿“悠然见南山”的视角,开展山水写生,学习运用中国画的“远近法”构图,理解“意境营造”的美学原则。
3.古寺禅思与碑刻探秘在磴山寺,学生品饮日照绿茶,由茶道师演示茶艺,教师结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释禅茶一味的智慧。随后,学生分组临摹寺内碑刻,制作“磴山文化拓片卡”,从金石文字中感受历史文脉的延续。
4.田园劳作与诗歌工坊
在磴山脚下生态农庄,学生参与播种、采茶等农事活动,体验陶渊明“晨兴理荒秽”的劳动场景。随后开展“自然诗歌工坊”,以磴山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四行意象诗或自然随笔,并在分享会上朗诵展示。
在数字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陶渊明的诗与磴山的文化场域,共同为青少年提供了一处精神原乡。他们在此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意。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可以不断重读、不断诠释的诗。通过跨学科的解读与磴山的教学延展,我们让1600年前的诗歌在当代课堂中复活,让学生在山水与诗文之间,真正理解何为“心远”,何为“真意”。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深化,更是立德树人的实践——— 在诗与山的对话中,走向更完整、更自由的自我。
(全媒体记者 穆盛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