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阳
(接上期)
这说明了喜欢这些课本和课文的人非常多,或者说大家有这种需求。比如学校的师生和家长朋友们,会查阅这些原始的资料。当年清华大学有个课题组,需要用到老课本里面的文章作为素材,一位课题组的研究生找到了我,我在我收藏的课本里找到了这些珍贵的素材,并且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他还特意发来邮件对我表示感谢。这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帮助了太多的人,我自己内心里是很高兴的,感觉到有成就感。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的上千册不同时期课本(尤其是山西版的),就是我给配的。看到大家喜欢来到这里参观,我也感觉到特别高兴。北京有个拍电影的剧组工作人员找到我,问我1997年的高中用哪一个版本,正好这一阶段我读高中,真是太熟悉了。我给他们找到了这些课本,配了有近千册,装了几箱子给寄过去,真实还原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场景。
后来新的互联网传播方式兴起,博客没落了,百度就把自家的博客产品百度个人空间给关了。我这个博客也就消失了,再也打不开了。但这恰恰只是一个开始,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真正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竟然有人在淘宝上卖我小学时用过的所有课本的电子版。真是万能的淘宝啊。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第一时间与卖家取得了联系,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个全套。收到时却发现制作得有些粗糙,跟精美的宣传不相符,我有些失望,完全找不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于是我就继续在全国各地的旧书市场和网上搜寻。有同学和朋友知道了我收藏课本这件事,有赠送给我的。我特别感谢合肥的一位朋友,他为我找到了90后使用过的五年制和六年制全部版次的课本。没想到我真的能够买到我上小学时用过的课本,而且竟然买齐了。翻看着这些曾经非常熟悉的一篇篇课文,我心中很是欢喜,这还原了我曾经读小学时的场景,也帮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学时的种种趣事。这些在我了解得差不多了之后,我又不满足于现状了。我知道,当年全国除了我所使用的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课本以外,还有六年制的版本。我非常好奇,就想六年制的小学课本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与五年制所学的课文有所不同。于是我就买回了一套六年制的小学语文课本来研究,发现其中有70%的课文是相同的,但编排得不一样。比如有的插图不一样,或者多了少了插图。与这相同的70%相比,我更关心的是另外不同的30%。比如说,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中有《颐和园》这篇课文,颐和园我先后去过两次,十分流连里面的长廊、十七孔桥,还有万寿山。而当时全国接近一半使用五年制小学课本的小学生就学不到,我就感觉到特别遗憾。
我小时候使用过的启蒙书,是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我后来使用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是1981年在十年制的基础上改编的,而六年制的小学课本又是在这套五年制的基础上改编的,它们是被继承与继承的关系,这有点像爷爷、儿子和孙子。后来1987年和1988年,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小学课本语文又各自出了第二版。一版和二版的主要区别是识字量减少了,内容也略有调整。比如第二版中把《火烧赤壁》的课文标题改为了《赤壁之战》,因为赤壁是在周瑜一方,不能自己烧自己,这样表述更为客观。还有把课文《桥》改为了《南京长江大桥》,指向更明确。但第二版的纸张印刷质量明显不如第一版。我就花了一些时间和不少钱,把这套书的全部课本都搜集齐了。结果我在翻读这些不同版本的课文时,真是有不少有趣的发现。比如同为第一版的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四册,第31课,叫《登鹳鹊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著名的一首诗。我实在是太喜欢这首诗了,还专门写过这首诗的诗评。我发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和之后的印刷版本,它们的插图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印刷的插图画得功底很好,但是意境没有出来,原因是有两个人在鹳鹊楼的下面,仰视着这座楼,体会不出“更上一层楼”的感觉,而之后第二年印刷的版本则换成了一幅在楼上俯瞰黄河落日以及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这个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相比较而言,之后修改的插图无疑是非常切题的。好的插图会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给学生们以好的美育教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