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
——日照市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工作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通讯员 宋自强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日照市建市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懈创新的史诗。
  从建市之初确立的科教兴市战略,到创新导向的提出,再到弘扬“创新、落实”工作主旋律,打造“创新之城”,一路走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脉搏,紧紧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初心不忘,使命不渝,以务实担当的精神奋力开创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
  
聚力——— 创新领航城市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对日照来讲,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阶段。”市委书记齐家滨在2018年11月19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一语中的。的确,面对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市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社会创新的工作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研讨,确定了通过培育创新种子、厚植创新土壤、打造创新苗圃、构建创新森林的社会创新工作思路,设立市创新办和社会创新奖,制定《日照市社会创新奖评选及奖励办法》,围绕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面向全社会征集培育“创新种子”,激发全社会创新积极性,年内评选约100项社会创新典型,提升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知晓面和参与度,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社会创新为引领的全域创新格局。
  一颗颗“创新种子”正在萌芽,争相进入创新苗圃进行培育,全市上下创新氛围日趋浓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突破——— 科技指标争先进位“加速跑”
  经费投入的增长,是科技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体现。建市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立足服务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科技系统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突破点,引导企业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不断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源头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研发投入不断提升。
  在全省首试建设科技统计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全市科技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科学配置创新资源、规范管理研发活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落实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活动促进研发经费投入和加强市属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统计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把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作为申请科技资助奖励、申报平台等政策支持的前置条件,对研发投入不积极不主动、不如实填报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设立市企业研发专项补助资金,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支持研发活动规范、研发经费持续高速增长的企业。初步统计,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6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1.68%提高到2%左右,3年时间从1.23%提升0.77个百分点,增量、增幅预计均居全省第1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脊梁,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我市以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每年都遴选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潜质较佳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领式递进、梯次式奖励、滴灌式扶持方式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发展,发展和培育出一批以创泽、领信、迈尔医疗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金禾博源、五征等老牌企业厚积薄发。
  近两年来,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1家,增幅居全省首位;今年分两批推荐128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力争总数达到200家;加入国家科技型企业信息库企业246家。如今,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了日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力量。

提升——— 产业平台升级按下“快捷键”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高端产业集聚是筑牢城市发展的根本,产业新城必然要产业先行、项目引领。但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产业比例调整,而是产业链、价值链从低端往中高端发展,推动产业中高端发展的关键就是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发展。
  近年来,围绕科技为产业赋能,全市科技系统大力实施科技助力产业提升行动,突出新技术改造钢铁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技术壮大海洋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会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制约产业转型的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在海洋工程装备、物联网技术等重点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日钢第5条ESP生产线建设加快推进,中兴汽车项目一期建成投产,长城整车及研发中心推进顺利。以日照绿茶、蓝莓、桑蚕、樱桃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区县全覆盖。首座自建海洋牧场综合管护平台“蓝海一号”顺利完成交付,实现了海洋与渔业装备研发制造从无到有的飞跃。
  优质载体平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和主战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日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巨峰茶业农高区创建省级农高区,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创造性开展创新型区县、园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学校八个层面的创新型单位建设,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山东大学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日照市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投用,日照市科技大数据平台、山东黄海技术市场和山东农业装备技术市场线上平台运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3家。

引领——— 动能转换科技赋能“新支点”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新时代,日照科技人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调动全社会创新活力,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推动下,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区县、企业不同层次涵盖我市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申报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冲击国家创新平台。围绕钢铁材料、农机装备、钢铁新材料、智能机器人、深远海养殖等重点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形成上下联动、重点产业全覆盖、优势企业全具有的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孵化总面积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0余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孵化总面积12万平方米,服务创业团队、初创企业500余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自古以来,人才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要素。近年来,我市围绕创新人才集聚,加大科技领军人才支持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2018年以来,全市共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120多人、创新团队100多个、创新人才1000余人。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70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30项成果获首届市专利奖。引进的人才和团队带头人中,院士2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8人,“万人计划”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0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3人。
  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要有大量的科技资金作为支撑。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深化科技投入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以往单一后补助资金扶持方式,综合运用立项引导、奖励补助、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投入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方面,按项目投入经费给予一定比例资助,集中优势资金瞄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打造,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以后补助方式加大对研发经费投入、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等的支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后记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一项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其本身意味着革故鼎新,破除陈规戒律,这注定了创新之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唯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我们唯有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立潮头,锐意创新,大力弘扬“创新、落实”工作主旋律,以团结、开拓、务实、担当、清廉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凝心聚力抓创新,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奋力写好科技创新的时代答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T38 版:日照市建市30周年纪念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