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商业银行倾力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陈颖 通讯员 唐仕会
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立、为农而生,自成立以来,始终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始终坚守在普惠金融第一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第一线、扶贫攻坚第一线。全市四家农村信用社成立六十多年后,到2015年底陆续完成银行化改革,华丽转身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更加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截至2019年8月末,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共有营业网点127处,在岗员工近2000名,村级金融惠农服务站点2760个,是全市金融机构中营业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储蓄存款实力最强、与广大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4亿元,较年初增加41.62亿元,增幅为6.79﹪,绝对额增加高于全省农信系统5个地市。其中,储蓄存款574亿元,稳居全市同行业第一。各项贷款余额407亿元,较年初增加47.4亿元,增幅为13.17﹪,增幅高于全省农信系统14个地市,绝对额增加高于全省农信系统9个地市。2018年度,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日照办事处被日照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近年来,辖内四家农商银行也相继被地方党委政府授予“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财源建设功勋企业”“经济发展贡献奖”“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牢牢把握“三个面向”市场定位
为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市农村商业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牢牢把握“面向‘三农’、小微企业、社区家庭”的市场定位,专注“三农”主业,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百姓银行、家庭银行、社区银行和产业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大力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和办贷流程优化。创新推出“茶业贷”“映山红”“鱼满仓”“光伏贷”等“三农”定制信贷产品,积极推广“福农卡”“信e贷”等便捷办贷新模式,开辟支农支小信贷绿色通道。截至2019年8月末,全市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41.89亿元,较年初增长6.28亿元;投放农户贷款金额107.65亿元。全力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为落实与区县党委政府签订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金需求,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资金需求,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主动对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截至8月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贷款较年初增加958万元。紧紧抓住地方政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至8月末,创新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亿余元,发放林权抵押贷款8380万元。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全市农村商业银行紧紧抓住金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主题主线,积极寻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找准新旧动能转换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把“为农服务、支持实体”的金字招牌擦亮、做响,以产业带动全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紧跟市委市政府“一、三、五”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对接新型农业现代化等区域特色项目建设,及时跟进战略性新兴行业,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特别是技改升级项目的支持。至8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1.91亿元,较年初增加21.65亿元。紧紧围绕“四新”促“四化”,深化战略合作,重点支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以及以村居、社区、企业为中心的全链条产业项目。至8月末,向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余额5379万元,较年初增加2499万元。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和经略海洋,按照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工作部署,全市农商行率先完成与各区县政府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到2020年向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相关项目新增授信不低于160亿元,总授信不低于320亿元,累计投放贷款不低于1080亿元的目标。同时,确定了8个市级样板村和66个县级样板村,选派67名人员挂职副镇长和村主任助理,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在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全市农商行本着为农户排忧、为小微企业解困、与政府同频共振的原则,针对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建立信贷服务“绿色通道”,不断探索“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突出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引导小农户对接好大市场,加快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对接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项目,加大对乡村旅游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主动参与“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工程建设,助力建设形成一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到目前,全市农村商业银行已完成新增授信98.6亿元,总授信达194.52亿元,为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扛好支农支小支散支微大旗
全市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发扬深耕精神,大力推广“家庭银行”商业模式,抓住“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积极为家庭零售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深入落实省联社党委123456总体发展思路,主动对接参与乡村社区综合治理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主动引导和服务家庭消费,延伸装修、物业等增值服务,将末端服务统一整合到金融服务平台上来,积极为客户提供家庭式一揽子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真正做老百姓的“金融管家”。
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全市农商行紧跟时代步伐,勇担使命职责,发挥知乡音、懂乡情的优势,制定实施信用工程建设三年规划,大力推进以“金种子”行动为抓手的新一轮文明信用工程建设这一整村授信新模式,实现精确普惠点对点,营销服务全覆盖,使老百姓贷款像存款一样便捷,争做日照普惠金融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近几年来,全市农商行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创新推出了乡村振兴富民系列、美好生活惠民系列、青春建功创业系列、创先争优特色系列等四大系列产品,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倾力打造彰显地方特色和服务便捷的“家庭银行”“百姓银行”。截至2019年8月末,全市农商行存款户数达到285万户,贷款客户达到9.32万户。全市每100位常驻人口中,就有96位是农商银行的储蓄客户,每10位银行贷款客户,就有6位与农商银行携手合作,每4家小微企业,就有1家与农商银行并肩同行,全市32家金融机构缴纳的税款,每10万元中就有2万元来自于农商银行。
围绕支农支小支散支微的发展理念,全市农商行着力构建跟进式、个性化、全价值链产品研发体系,逐步实现由挖掘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变,打造一批特色化、乡土化业务品牌。以“智e购”金融服务平台为轴心,结合“家庭银行”推广、农金员转型、社区金融建设,密织金融服务网络,打造由农金通、ATM机具和“智e购”电商平台组成的“金融百货店”,全力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至8月末,共拓展“智e购”商户410家,绑定用户9.96万户,自2018年以来,累计销售756.83万元。同时,大力开展跨界合作,积极与人社、团委、便民市场、出租车等行业平台开展跨界深度合作,拓宽批量获客渠道,延伸综合服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全市农村商业银行认真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坚持走以普惠金融为引领,以精准扶贫为主导,以优化金融生态为基础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农商力量。
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精神,主动担当扶贫脱困的社会责任,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为不同贫困户“量体裁衣”,创新推出了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信贷精准扶贫七大模式,创新推出“富民亲情贷”“党员信用贷”“富民安居贷”等一系列特色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基本实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能贷则贷、应贷尽贷”。至8月末,累计投放扶贫贷款10.73亿元,扶贫贷款余额8.08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额的近90%,累计支持贫困户1.86万户。
充分发挥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将金融资源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改善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持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农商银行整体社会信誉和良好形象。至8月末,全市共建立社区金融服务点2768处,布设农金通2087台、POS机155台、ATM等现金类自助设备378台,实现了金融服务村镇全覆盖,有效满足了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全市农村商业银行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联社党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把全市农商行建设成为“小而特、小而好、小而优、小而强”的良好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党建为统领,以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倾力做好“深耕”文章,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在新时代的大发展格局中彰显农商银行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