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发挥“大嫂+”作用,日照高新区河山镇———
本报记者 王小宁 通讯员 丁正敏 刘佳
在河山镇,“有事找‘大嫂’”已成为全镇乡里乡亲的一句口头禅。小到家庭纠纷、矛盾化解,大到创新创业、美丽乡村建设,“河山大嫂”用实干和担当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以其直抵人心的柔性力量,练就了一支过硬的娘子军,为基层社会服务撑起了“半边天”。
“大嫂+调解”三级联动促和谐
“河山大嫂”最早是发起于调解家庭邻里之间矛盾。2014年,河山镇在全镇各村选拔热心公道、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妇女,将其聘任为“大嫂调解员”,参与辖区内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她们从基层妇女干部中选任,人熟、地熟、情况熟,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一道“温柔而有力量”的防线。
在“大嫂调解员”孙开莲的日记本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调解的各种纠纷。每个纠纷的原因、当事人的情况、矛盾的症结,孙开莲都详细做了记录。
“我们就是把一颗心放平,打开每个当事人的心结,一次调解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各方满意和解。”孙开莲说。
除了日常工作,“大嫂调解员”在平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去村民家坐坐,熟悉社情民意,排查矛盾隐患,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额外工作”,与调解工作一道共同筑起了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为了方便调解,河山镇分别在村、社区、镇建立了三级大嫂调解工作室,搭建起大嫂调解平台,构建起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全面靠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人民调解成功率、信访案件结案率、人民满意率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目前,河山镇从全镇优秀妇女中选拔出48名大嫂调解员,2015年,正式聘任了第一批,每届任期3年,每季度进行一次业务技能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考核,统一颁发聘书,配发工作证,发放《大嫂调解员手册》,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制度要求。年终进行评先树优,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帮助当事人在案结事了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和谐,形成调解闭环机制。在进行技能培训基础上,该镇“大嫂调解员”还开展心理、亲子关系专题培训,进一步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稳定。
“大嫂+美丽庭院建设”
美丽乡村增色彩
在“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中,家庭是创建“美丽”居住环境的主阵地,而妇女是创建“美丽庭院”的主角。“河山大嫂”们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创建行列,自己家庭达到“家和、院净、人美”标准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邻里,开展“门前三包”,倡导邻里互助、联户共建、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建共享“美丽庭院”,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
按照“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胡同美”的创建标准,各村分别推出“大嫂”示范户,作为群众学习的榜样。村“两委”成员和志愿大嫂,定期开展上门服务、卫生检查,评比打分,积极引领推动广大群众改变家庭卫生观念。
乡村美,产业兴。依托河山镇特色农产品苹果、草莓,该镇举办“巾帼乡村旅游大课堂”,免费培训妇女掌握栽培技术。在该镇许多村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草莓大嫂”“苹果大嫂”,她们吃苦耐劳,善于经营,都是种植的行家里手。每到草莓成熟时节,成片优质的草莓,吸引来大量城乡游客采摘观光,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乡村采摘游的发展。
在刘家顺村,以村妇联主席杨秀芹为首的“苹果大嫂”,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杨秀芹自己家经营果园,同时还收购苹果,为姐妹们提供就业渠道,为村民苹果销售解决难题。
“大嫂+众筹清洁”扶贫济困暖人心
“美丽庭院”创建,不断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热情,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争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引领者、践行者、维护者。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大部分家庭实现了庭院美、家风好的目标。但一部分贫困户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却没有相应提升,特别是无劳动能力、年龄偏大的贫困户,由于身体或其他条件限制,杂物在院中、室内随意堆集,这些现象的存在,成了“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短板。
针对问题和短板,河山镇开展了“牵手扶贫众筹清洁”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全覆盖。
河山镇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由各村妇联主席牵头,组织、招募爱心妇女成立“河山大嫂”志愿服务队伍,义务到贫困户家中帮助开展清洁活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志愿大嫂从心理上对其进行督导、引导,帮助树立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倡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失去劳动能力及年老体弱的贫困户,大嫂志愿队以卫生清理和心理疏导结合进行,每月上门清理一次,帮助其家庭环境卫生整洁。同时开展心理扶贫,传授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
5年来,“大嫂调解员”帮助救助“春蕾女童”65人、贫困母亲72人、低保贫困户46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河山大嫂”不仅是化解源头矛盾谋求社会和谐的“调和剂”,更是一种助力基层社会服务的品牌,她们用爱心和微笑温暖着这里的妇女和儿童生活,成为该镇乡村建设的又一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