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大鹏 陈颖 通讯员 张甲海
前 言
2020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新年刚过,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国内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不少企业面临开工不足、停产等困顿局面,我市五征集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月份的市场近乎冰封。
然而,从3月底全面复工复产后,五征集团的订单开始逆势上扬。4月份、5月份增长60%,6月份将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将增长10%以上。
这是五征集团历经1995年价格大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第三次在危机中实现新的突破。
五征集团缘何能够屡次在逆境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姿态,逆势上扬?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下,在中央提出“六保”“六稳”战略部署下,“五征奇迹”的价值又在哪里?
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这样认为:“直面每次危机的底气,来自五征集团的成长积淀。一直以来,我们不忘记初心,抓牢主业;紧跟市场创新产品,注重储备、培养高端人才;不断促进产品核心制造能力升级、传统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以及产品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终使企业于一次次危机中逆势上扬。”
抓牢主业,让企业离初心更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当年,农民们谈起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境界更高的愿望时说,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
总书记的话让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陷入深思,“五征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就是坚守‘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初心,坚持脚踏实地不断做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帮助农民不断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增加社会效益,让大家挑上‘金扁担’。”
“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过,五征集团也是这样做的。
五征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的县级拖拉机站,1984年开始生产三轮车,1992年,姜卫东担任企业负责人时五征实力在县里还很弱小。但之后不到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全县龙头骨干企业。近30年来,该集团通过加快实施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进行核心制造能力升级,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农用车、汽车、农业装备、环卫装备、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姜卫东看来,五征集团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抓住了为民打造“金扁担”这个初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都是紧紧抓住主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相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坚守初心,才能有转型升级的专注力、搏击商海的精气神。在商言商,不耻于言利,但“计利当计天下利”,算账要算大账,算在竞争中谋求长期发展的需求账、民生账。秉持实业兴国的情怀,始终坚守价值与理想,诚信经营、通达天下,民营企业方能成就“百年老店”的商誉,成就一番回馈社会的伟业。
回望过去,立志“做全球最好的产品”的五征集团,是靠实体经济起家。面向未来,一直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五征集团,还将在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研发“金扁担”的路上继续努力,在“变中有忧”中抓住“变中之机”,依靠实业开创更加璀璨的未来。
匠心不改,让产品离市场更近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五征集团危中寻机、发展壮大的另一条经验。
市场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五征就制造什么。1984年,伴随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征开发出了适应农村和农民需求的三轮车,这是五征建厂20多年后真正培育的第一个主打产品,也由此掀开了企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凭借在农用车行业近20年的耕耘,五征培育了庞大的忠诚的用户群体,积累了技术、资本、人才等优势。并以此为跳板,向关联度高的汽车与农业装备产业升级。
2006年,五征控股浙江飞碟汽车进入汽车行业。2009年,开发的第一款“奥驰”载货汽车获得“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轻卡奖”,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2017年,五征投产了颠覆行业设计理念的W3缔途卡车,凭借靓丽的外观和驾乘舒适性、操控性,市场持续火爆。五征已从“搅局者”的身份实现了向“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际,五征收购了历史悠久的山东拖拉机厂,在行业内引起巨大的轰动。新开发的雷诺曼大拖拉机采用动力换挡技术,配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在业内引起高度重视,外资品牌纷纷降价应对竞争。
近年来,五征集团抓住国家城乡环卫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进入环卫装备产业,全力为城乡垃圾的收集、处理、运输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产品现已形成垃圾承载、钩臂车、自装卸车、洒水车、扫路车等10大系列,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南亚等地区。开发的垃圾运输车、道路吸扫车、雾炮抑尘车等多款环卫装备产品都走在了行业前列,垃圾中转站彻底解决了污液溢流的行业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花香蝶来,让人才离梦想更近
“戏好还要靠唱戏人”。人才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没有人才,企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姜卫东多年执掌五征的经验。
越是企业遇到危机、遇到困难越要重视人才,越要储备人才。回顾五征的发展历程,企业在困境中的崛起,在危机中的超越,产业和产品的调整,研发与装备制造能力的升级,科技与管理的进步以及每一项战略的落地,无一不是靠人才来推动实现的。92—95年间,累计招收了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2008年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五征决定在满员招聘200名大学生的情况下再扩招200名,也正是靠这些人才推动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成为了现在企业发展骨干。近些年,五征还在期权、住房以及项目激励等方面抛出政策,吸引了众多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从美国福特汽车引进3位博士、从日本引进多名精益生产管理专家,他们在五征研发体系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五征,组建了由专家博士领军、上千人的产品研发团队,其中有“泰山学者”专家5名,研究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高级工程师30人。
不仅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五征同时注重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围绕产品、设备、工艺及装备、安全等应知应会内容和操作标准,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轮流培训;同时强化岗位练兵比武,持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从2005年开始选拔首席技师和各层级技术能手,培养了一大批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日照工匠。
智能制造,让装备撑起强企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装备,就难以造出好的产品。
多年来,五征持续不断地投入,不断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在1995年那场因为配套件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危机中,五征在资金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勒紧腰带建起了半轴生产线和驾驶室生产线,解决了零部件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为战胜危机提供了保障。
2006年,五征制定了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转变的战略,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与高端产品需求,在整体制造水平和关键零部件上下功夫,全力推进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转变,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相继建起了模具中心、驾驶室自动冲压中心、组焊中心、柔性车桥加工线、车架生产线,具备了汽车车身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装备能力和水平实现了质的变化。
近年来,五征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在自动焊接、自动喷涂和自动冲压基础上,推进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包括自动装配、智能防错、立体仓储、智能物流及智能检测等方面,打造物流通畅、工艺先进和装备领先的制造工厂。五征还将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企业资源、生产过程、销售、采购和质量追溯等全过程信息化集成,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制造的转型升级。
记者感言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一家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众多企业可以从“五征奇迹”中找到答案。这也是“五征奇迹”的价值所在。
五征集团的做法是始终坚守助农挑稳“金扁担”这个初心。在三次重大危机中转危为安,五征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发展实体经济,“现喂的鸡不下蛋”,基础比目标重要,要夯实人才、产品、技术、管理等基础工作;“缘木难求鱼”,方向比基础更重要,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并确定好目标,稳步向前推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远没有结束,但姜卫东已经作出新的部署:4月初,近百人的IBM数字化建设团队入驻五征,开启了五征数字化的新征程;5月21日,一场低调但不失分量的发布会在五征飞碟汽车总装车间举行,一款达到欧洲碰撞安全标准、定位高端的飞碟W系列载货汽车下线,将为五征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添新军;飞碟新能源Emo系列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总投资上亿元、为满足全新W3和eMO新产品生产而建设的智能化焊装线、总装线也将于近期投产……
种种迹象再次表达着五征决策层的决心:助农抗稳“金扁担”,五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计利当计天下利”,五征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