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人大代表张守英:
当好农民群众的代言人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在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一聊起村主任张守英,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村民郭公正说:“今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互助养老服务站暂时关闭,村里派护理员每天上门来给我做饭,还有村医来给检查身体,活了一辈子了,没想到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和待遇。”
  郭公正生活上的变化只是张守英带领红泥崖村走向幸福之路的剪影之一。今年以来,张守英进一步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着力解决老年人特别是残疾、空巢、失独等特殊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问题;同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美化人居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既然是来自农村的代表,就要当好农民群众的代言人,多反映农村的事儿,多替百姓说话,多为群众办实事,让自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得实惠,过上好日子,是我的分内活,也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张守英的想法很朴实。
  
战“疫”又战“贫”,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在战‘疫’的同时也要战‘贫’。”张守英介绍,“红泥崖村曾是市定贫困村,尽管村里的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但是还是有收入较低、残疾的困难家庭,保证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也是重中之重。”
  她认为,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为此,她上门入户,逐一对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精准掌握贫困群众就业需求,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协调组织各类创业培训,变扶贫“输血”为“造血”。
  “疫情防控时期,农产品销售不畅,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农产品,想到防疫宣传群里人多,就一边给大家宣传防疫知识,一边把滞销的农产品拍成照片和视频发在群里,供大家选购。”张守英说。这一试,畅通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贫困群众的农产品基本上都能脱销。如今,随着疫情的好转,宣传群里每日的“点菜”成了“必修课”,这也为农产品的宣传、推广、销售试出了一条好渠道。
  红泥崖村是互助养老的示范村,疫情防控严峻时期,村内的互助养老站点暂停服务。她组织防疫服务队上门服务,定期入户做好消毒、为他们发放口罩、进行通风和室内消毒。
  “疫情防控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绝对不能忽视了这些老人的生活。”张守英坚定地说。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服务队采取每两天上门服务一次,为老人补充生活必需品,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做饭、打扫环境卫生、清洗衣物等;对于体弱的老人,服务队每天上门一次询问,村医帮助测量体温、询问病情、发放药物,老人所需的必需品由服务队统一采购配送。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为保证村内经济秩序有序运行,张守英及时复工促进经济发展,村内扶贫面粉工坊于3月初及时开工,保障面粉供应;同时,扶贫煎饼加工场所也在全面做好消毒防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序复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动摇、标准要求不降低、工作激情不懈怠。”张守英说,“下一步,村里将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瞄准长久的增收产业,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从种植传统农作物转向发展苹果、猕猴桃、茶叶、芋头等经济作物,努力蹚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离家不离村,尽享“居家养老”服务
  初冬时节,天气转冷,红泥崖村村北的“幸福大院”已经装修粉刷完毕,只待入住。“我现在就能想象到,明年春天村里的老人们或围坐在小屋的客厅看电视,或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拉着家常,厨房飘来阵阵饭菜香味,心里满满的幸福感。”张守英笑眯了眼睛。
  红泥崖村的互助养老服务站,一直是全市养老服务的先进典型,也是张守英心里牵挂的事。今年以来,红泥涯村结合《日照市农村互助养老扶贫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在“居家养老”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目前,村里80岁以上子女不在身边的失能老人、贫困户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都可以在村里的互助养老服务站得到照顾,有专门的服务人员给老人们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联系医生、子女等服务。
  “红泥崖村60岁以上老年人有470人,人口老龄化严重,今年,我们把服务拓展到六七十岁、有子女的失能老人,让他们的子女少交一部分费用,就能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张守英补充道,“虽然镇上建成了养老院,但是大部分人宁可自己凑合着过日子,也不愿离家,4月份,村里开始筹建幸福大院,能容纳36个床位,可以把一个村或邻近村的老人集合在一起,通过集中居住、互相照料来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龄人口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晚年生活。”
  她认为,不止在农村,城市社区同样可借鉴这种互助养老模式。“老年人最怕孤独寂寞,所以我们不光要在生活上互相照料,还要在精神上给彼此依靠,特别是有的残疾、失独老人,有了这种抱团式养老,可以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老人们很高兴,服务员也有收入,服务员年轻的50多岁,大的70多岁,现在他们照顾别人,以后就会有别人照顾他们。”
  张守英表示,养老服务的根本还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未来,在农村还要加大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建立并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支持系统,提高服务水平,对老年人的互助养老给予更多支持,如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用心留住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报告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是人才振兴的思考和认识。”张守英说。
  红泥崖村岭高地薄、立地条件差,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出现不少撂荒地。张守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与村“两委”成员广泛征求意见,积极研究对策,成功流转土地40余公顷,建设了3个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优化农产品结构,从种植传统农作物转向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采摘游,建成精品林果片区,大力发展采摘游、乡村游等,实现乡村振兴。
  张守英说,留住人才必须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解决好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良好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择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在村东南古村落投资100万元,用于水电、网络等基层设施建设,大力净化农村生活工作环境,吸引人才沉得下、待得住,聚集到有特色的农场、文创或民宿产业投资创业,加快乡村发展的脚步。”
  村民们生活得富足幸福,是张守英最大的心愿。她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比“引进来”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今年,她又着重针对留住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在优惠政策落地、提供精准服务,建立用才、育才、惜才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多栽梧桐树,让更多人才扎根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实现价值。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谋划下,人才振兴是硬支撑,留住人才不是固定一处更不是束缚,而是在人才服务基层、奋斗基层的同时,也为人才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只有这样,人才才能真正扎根基层、心系基层,心甘情愿为振兴农村贡献力量,才会有更多人才加入到这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来,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张守英对未来充满新期待。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当好农民群众的代言人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