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学研基地的建成投用,小小一颗蓝莓,将发酵出更多可能———
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蒋月阳
“从触感上,果肉硬、实、弹;从品相上,果霜均匀覆盖,咱陈疃镇的蓝莓卖到哪火到哪!”这几年,陈疃镇凭着蓝莓卓越品质已跃居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中国蓝莓之乡”。
虽说鲜果供不应求,但陈疃镇并没就此止步,先后引进了珠宝、绿宝石等早熟、晚熟多个品种,让原来只有一个月成熟期的蓝莓能采上大半年,还研发出蓝莓饼、蓝莓蛋糕等系列蓝莓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居安思危的陈疃人从来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不仅要做蓝莓的“搬运工”,更要做蓝莓产业中的“匠人”。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更大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的精神,陈疃人早就开始行动、思考:农业全产业链要怎么培育,需要补哪些短板?
循着这一思路,陈疃镇蓝莓产学研基地应运而生——— 总投资6000万元,总占地面积14公顷,涵盖了冷链物流园区、蓝莓深加工园区、蓝莓研发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销售服务和用工服务中心。目前科技研发楼外部装修已基本完成,冷藏加工车间主体已完工,将于今年蓝莓采摘时投入使用。
“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陈疃镇党委书记刘兴华说道,该镇结合实际总结出“校企地”融合发展的模式,通过建设集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科普教育、生产示范、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蓝莓产学研基地,助推蓝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达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
培育农业全产业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鲜果不易保存这个难题。对此,陈疃镇投资建设了集分拣、包装、加工等于一体的低温多功能仓储中心及加工车间,通过冷链物流园区的建设延长了整个蓝莓生产链条。其次,为了充分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陈疃镇专门引进和发展蓝莓深加工企业,通过加快蓝莓酒、蓝莓饮料、观光产业园等模块建设,实现产品多样化,满足更多市场的消费需求。
陈疃镇在蓝莓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从未停止过,新建成的产学研基地便配套建设了5200平方米蓝莓研发科技楼,进一步完善蓝莓科技研发、蓝莓展馆、农业科技园管委会和蓝莓协会办公、专家工作室等功能。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学种植,从种子的培育、蓝莓生长习性、土壤结构、有机肥料、成熟采摘的时机和技巧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专业科研团队的配合。在陈疃镇蓝莓产学研基地,该镇依托蓝莓研发中心和吉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加大了关键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投入、多渠道融资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在蓝莓组培、苗种选育、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好技术支持。
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相应的平台、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齐发力,无法单单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于是,基地还以东港区蓝莓协会为载体,打造出统一的蓝莓品牌,与全国各大商超、连锁超市等平台对接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交易方式。
“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公司工作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3万元左右呢!”陈疃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蓝莓而鼓起腰包的不仅有村民。2006年,陈疃镇38个村没有一个村集体收入超过3万元,现在却是没有一个村集体收入低于3万元,全镇村集体平均收入接近30万元。
如今的陈疃镇,已建成28个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全镇老百姓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增收4000多万元。小小的蓝莓,为陈疃镇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而随着基地的建设,将通过在基地打造用工服务中心,督促各村劳务合作社建立工人基本信息,建立起“智慧用工”管理服务系统,切实解决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务工难题。
“从种苗研发到蓝莓种植再到深加工,我们一直向着‘把蓝莓吃干榨尽’的目标努力。”这可并非一句戏言。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如刘兴华所说,小小一颗蓝莓成了全镇经济崛起的希望,如今,通过打通全产业链条让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产业大树”正在陈疃大地上尽情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