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刘为民:当兵退伍进基层 心系百姓办实事

  全媒体记者 王霞
  日前,记者赶到莒县时,莒县人民法院二级主任科员刘为民已等候多时,他中等身材、身板笔直,两鬓夹杂着银丝。“我1981年10月参的军,在部队里干过理发员、通讯员、警卫员、班长、排副……”和记者交谈时,刘为民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淳朴的光芒。

  从军报国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也没有做过多大的贡献,我做的都是作为一名普通战士应该做的。”这是刘为民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1985年6月,刘为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军报国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1986年12月因工作突出转为志愿兵,连续7年担任连队司务长,1994年4月作为全团唯一一名士兵转干为正连级干部,1998年提拔为副营级助理员、少校军衔。至2000年9月转业,在20年的军旅生涯中,刘为民凭着一颗对党忠诚火热的心、务实执着的劲,累计12次荣获嘉奖、5次荣立三等功、5次被评为“红管家”、2次被评为团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录入要塞区《英模录》和《解放军报》。
  1987年10月,刘为民调到海防一连任司务长。当时刚刚经过精简整编,连队没有一点像样的家底,有时炊事班只能为军人提供一盘小咸菜下饭。
  “是好男儿,到哪儿都能干出个样子来。”刘为民想起入伍前家人的嘱托,下决心改变连队后勤工作面貌。于是他便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从抓农副业生产入手。
  连队驻在山坡上,没有菜地,刘为民就带领生产班战士们垒坝、运土,开荒种地;山上没有水,浇地困难,他就和战士们一道去山下挑水;发展养殖业没有场地,他又膀子一甩,当起了泥瓦工,修猪圈,架兔舍……白天,他和战士们一道施工、种地;晚上,他又在灯下总结一天的工作情况,管理账目。
  那年大旱,刘为民突然收到了刚刚分娩的妻子的来信:“为民,本来我生孩子的事,怕影响你的工作,就没打算让你回来。可眼下天气大旱,我身子弱不能下地干活,家里那几亩山地因无人挑水还没种上庄稼,山南边的地瓜秧也快干死了,你无论如何也得来家一趟……”刘为民看着妻子的来信,犹豫了,他深知家人靠种田为生,如果地里种不上庄稼将意味着什么。
  “当时,我们连队指导员了解情况后,主动给我请了假,让我回家看看。”刘为民说,我深知刚刚有了点起色的后勤工作,在这时也最需要他。
  思前想后,刘为民写了一封长信,托付一位同村好友给予帮助,同时还给妻子附信说到:“我是一名司务长,连队的菜地照样缺水,也需要有人挑水,它关系到全连官兵的伙食。”就这样,刘为民放弃了休假回家的想法。战士们都说:“刘为民挑水肩上磨起了血泡、长出了茧子,可连一担水也没浇到自己的田地里。”
  经过艰苦创业,刘为民带领战士们在遍地石头、坑坑洼洼的山坡上垒起两道堤坝,开出3亩多菜地,建起塑料大棚;修建各类养殖场200多平方米,养殖了猪、羊、鸡和家兔,使连队实现了一年四季菜肉自给自足,不但满足了连队生活需要,还有剩余对外销售,为连队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改善了战士们生活条件,连队连续多年被评为要塞区生产生活管理先进单位,刘为民也被树为弘扬“老海岛”精神标兵。

  着一身正装,为群众办实事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刘为民懂得这句话的含意,但他更懂得作为一名革命战士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他的大檐帽里写着三句话:凡是公物,一律不沾;凡是公款,一分不用;凡是私心,一点不留。
  有一次,刘为民出公差时,家属来部队探望,由于对海岛气候的不适,来队后生了病。连队领导得知后,叫炊事班战士给煮了4个鸡蛋、1碗面条,刘为民回来得知此事,便如数付了款。“连队把家交给我当,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为自己而谋取连队的利益。”刘为民说道。
  刘为民虽管钱营物,却公私分明,不沾分毫。正因为高尚的思想觉悟,他在战士心中树起了廉洁奉公、坚持原则的“红管家”形象。
  从部队转业后,刘为民干起了挂职第一书记,这一干就是6年。
  “村里第一书记天天惦记着俺,有这样的干部帮衬,收成不会差,家里收入不受影响。”浮来山街道戚家街村村民邵国梅感激地说。
  刘为民的一次次走访问需、一件件为民实事,焐热了贫困群众的心,也让浮来山街道戚家街村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修了7条;组织对7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保障了群众居住安全;全村10户贫困户26名贫困群众,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2018年8月,刘为民在戚家街村挂职第一书记。当时的戚家街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滞后。驻村伊始,他挨家挨户走访,只为听听村民的心里话,了解他们最迫切的心愿。
  掌握了该村情况后,刘为民和驻村工作队为戚家街村开出脱贫“药方”——— 确立了“先易后难、对事不对人,干事要一碗水端平,工作上分工不分家”的工作原则,尽快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创造条件,让村居环境美起来。
  炎炎夏日,在戚家街村的大街小巷,由于几十年来没有认真清理修整过,因此工作量比较大。于是,刘为民带领社区委员、包村干部等分成几个小组各负其责,穿梭在大街小巷忙碌着。
  为了促进环境整治,刘为民没少操心。从2019年4月27日开始,一直到7月20日结束,经过83天的艰苦努力,投资4万余元,在他的带领下,终于把该村河道以外的大街小巷全部清理完毕。另外,浮来山街道提供涂料,把该村内5条主要道路两侧粉刷一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从挂职第一书记以来,就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刘为民走访了全体党员、部分群众、戚家街村在外工作人员和企业老板,通过召开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广泛征求意见,按照当时村里的情况,制定了工作方案。2018年,戚家街村村集体收入达到6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全村集体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向强村富民、乡村振兴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戚家街村始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从“抓班子带队伍,种菜栽树上项目”,到“强村固基,一增双促”,再到新一轮高水平村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年年不换主频道。
  刘为民想先把“三资”问题解决了,才不拖村集体经济的后腿。于是,2018年,他带领“两委”成员、党员、村民成立“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空闲地、宅基地清理,共清理空闲地39处,清收资金3920元。一户一宅共清理53处,村民自愿放弃2处,有偿使用51处,清收资金31847元,两地共收费用35767元,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2019年,全面开展清理债权债务工作,债权基本清理完毕,清收债权100964元。
  一心为民的刘为民,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带领村民下地开荒、清理宅基地、硬化道路……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村民对他的评价赞不绝口。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刘为民作为第一书记,时刻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扑下身子,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工作,真正把自己融进了戚家街村群众之中。如今在戚家街村,群众有话总想找他诉说,有困难总想找他办理,他是戚家街村群众的贴心人。
  记者在与刘为民交流时,被他开朗豁达、健谈乐观、感恩知足的性格感染。“为老百姓办事,几乎也都是些小事,得到他们的认可,才是最大的安慰。”刘为民感慨地说。
  2018年10月,当他知道戚家街村村民吕红玉家里的境况后,他整夜睡不着觉,一心想怎么才能帮到她。由于吕红玉身患癌症,带着两个幼童一起生活,刘为民便主动为她申请低保。经浮来山街道民政所政审合格,戚家街村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经合法程序批准吕红玉为低保户。2019年,在他的努力下,又新增3户低保户。
  “尽最大努力帮助村民解决他们的难题。”刘为民是这么干的,每天工作计划排得满满的,总有干不完的活儿。他对每个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视百姓如亲人,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帮助戚家街村上项目、兴产业、理思路、谋发展,在扶贫致富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心为民、为党分忧、敬业奉献、干事创业的光辉形象。
  从老兵刘为民身上,记者看到的是艰苦朴素、屡立战功的身影和坚守本色、心系民生发展的初心。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刘为民:当兵退伍进基层 心系百姓办实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