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山街道两名退役军人赴河南参与抗洪救灾
全媒体记者 牟艳霞
通讯员 李强
7月份河南的暴雨牵动着国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发生后,各地的救援队陆续奔赴河南参与救援,来自日照经开区奎山街道的退役军人李文强、刘毅就是其中的两位。8月3日,记者见到了他们,聆听他们在救援过程中的惊险与感动。
“喂,李文强,我们要组织去河南救援,你去吗?”
7月20日,中国国际救援中心日照应急救援支队队员李文强接到队里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有意愿去河南灾区救援。
“去!”1998年入伍,参与过1998年抗洪救援的总结学习和交流,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李文强毅然报名加入了救援志愿者队伍,7月21日下午出发,于次日凌晨抵达河南。
“一开始我们想去郑州的,下高速往郑州走的路上看到车都漂在水面上,当地人说那水得有3米多深,根本过不去,所以我们就先去了中牟县,后来又去了卫辉市。”李文强说。
“水很深、很浑,水面上漂着各种漂浮物,有的围墙连碰都不敢碰,被水泡透了一碰就倒。”李文强回忆说。救援队里一个身高一米九的队友,水最深的地方能到他的脖子处,再加上暗流和地形的不熟悉,给救援增加了不少难度。
但当看到集聚在高处瑟瑟发抖等待转移的受困群众,当看到受灾群众被搀扶着、背着、抱着转移到安全地带,救援人员都特别着急,他们三四个人一组,驾着橡皮艇,一趟一趟,接到人、转移出来、再出发,不停往复。记不清一天跑了多少趟,饿了就在转移人员途中随便吃点,大家一心只想着快点将更多受灾群众转移出来。
一次,李文强一组碰到了被困的一家三口,孩子只有两个多月大。被困数日,孩子妈妈的奶水已经不多了,孩子饿得连哭声都很小。李文强和队友小心翼翼地把一家三口转移出来,早转移出来的群众第一时间为孩子冲好奶粉,160毫升奶几十秒就被孩子吸了个精光。
连续奋战6天,一天顶多吃两次饭,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李文强和队友们成功转移群众2000余名。
刘毅当了16年的消防兵,今年3月份刚退役回家。当听村里一位好友说要跟着市消防志愿者协会应急服务队去河南救援后,他坐不住了。7月23日申请加入服务队,第二天就跟着队伍出发了。
刘毅和队友们主要负责协助卫辉的消防部门。参与救援第二天,救援途中,刘毅和队友发现一老一少在齐脖的水中艰难地走着。而不远处就是一座桥,桥左边是个湖,水流很急,两人有被水冲走的危险。
“赶紧救人!”橡皮艇迅速向两人靠拢,刘毅紧接着跳进水里,将两人向橡皮艇上转移。可上了艇一看,老人手里还紧紧抓着一辆自行车不放。
此时,橡皮艇已经靠近湖的位置,水流很急。如果拖着自行车,万一被水里的障碍物挡住,很容易翻船。
几经劝说,老人终于松了手。橡皮艇被湍急的水流推进湖中,费了半个多小时的工夫,他们才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河南的那些天,李文强和刘毅时常被感动着。
李文强和队友到新乡时已是凌晨3点多。车停在加油站里,志愿者们想着吃包方便面就赶紧参与救援。一位到加油站加油的当地群众看到他们后,给他们送来饮料,还把附近一家早餐店的老板喊了起来,现包的蒸包送给李文强他们吃。
更让他们感动的,还有国人共克时艰的凝聚力。刚去时,外地救援队还不太多,后来几天,来自越来越多地区的志愿者来了,甚至还有湖南、新疆、云南等省份的。
“作为曾经在消防救援队伍战斗过的一员,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该挺身而出,这不仅是责任、义务,更是一种情怀。”采访结束时,刘毅的一番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