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库山乡解家河村———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8月的解家河村,庄稼茂盛,树木葳蕤,鲜花盛开,芳草碧绿,俨然一幅花红叶茂的水墨长卷绵延于村庄之间。
宽敞的沥青大街贯通南北,新修的硬化路延展到每户门前。村前的果园里,葱茏的桃叶间,一颗颗红艳艳的油桃挂满枝头,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运往市场;村后的中药材基地丹参、黄芩长势喜人,一片生机盎然;村中幸福院里老人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丝丝银发在微风中轻柔飘动。
看到这样的景象,没有人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莒县库山乡解家河村,位于沂蒙山区东部三县交界处,曾是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后,继续向乡村振兴迈进,2020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一跃成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幸福村,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扶贫产业旺 村民分红忙
解家河村有234户633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87户169人,“俺村过去叫解家沟,全是山岭薄地,靠天吃饭,以种植地瓜、花生为主,收入很少,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讨生活。”解家河村村民解则远说。
脱贫攻坚以来,市、县先后向该村派驻第一书记、两批驻村工作队。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该村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扶贫政策,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此告别了产业薄弱的历史。2017年,解家河村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和引进企业投资的116万元,将全村213万余平方米土地整村流转,发展了100万平方米蜜桃、葡萄扶贫基地和7座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大棚。“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每年取得保底收益500元,在此基础上视盈利情况分红。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进基地务工,按劳取酬,每人每年工资收入在1 . 3万元以上。土地流转后,集体开发荒山1400亩,以每亩每年300元取得保底收益,年集体增收42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解则江表示,“现在,俺村村民一份土地有三份收入,村集体也由过去的空壳到现在每年收入40万元以上。”
今年77岁的贫困户杨德吉,最早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因年老力衰,土地流转前,杨德吉和老伴儿硬撑着种1400平方米承包地,收入甚微。“在农村,身为庄稼人,不种地会让人笑话,可像俺们家,俺和老伴儿年纪一大把了,种点啥都吃力,让土地荒着又舍不得。现在好了,不用再操心费力地管地了,只等从村里拿租金和分红就行。土地流转,这个政策好。”杨德吉笑容满面。
家门口养老 稳稳的幸福
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子渐渐富起来了。然而,脱贫不光看收入,还要看“两不愁三保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对解家河村来说,青年人外出打工多,老年人留守在家,随着年龄增大,对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做饭洗衣等日常生活都成了难题,吃、穿也成了犯愁事儿。
村党支部审时度势,从方便老年群众生活出发,充分利用日照市创新实施的“互助养老扶贫”政策,于2017年投资150万元,建起6000平方米的幸福院。这所幸福院综合考虑宜居因素和公共服务布局,本着“功能适用、保障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配备了伙房、餐厅、储藏室、卫生间、医疗室、活动室、健身休闲广场及45间老人宿舍,并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让入院老人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老有所乐。同时,发动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主动投入老年人服务事业,在政策宣传、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给予服务。幸福院自创建以来,社会各界已捐赠了价值45万元的米、面、油、蛋、奶等食品。
生活保障上,幸福院采取家庭自理与集中养老相结合方式。全村脱贫户、低保户及70岁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吃住在幸福院。脱贫户、低保户免费,其他人员只收饭菜成本费。目前,幸福院已入住62人,其中,脱贫户31人、低保特困人口2人。
“环境好、吃住好,自己抱着被子搬过来就行。一天三顿伙食不重样,到点就吃饭;有音响、有活动场地,生活很舒心,俺算赶上好社会了!”说起幸福院的快乐日子,史正法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的好生活,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哩!”据了解,史正法老人患有脑血栓,老伴患有残疾且体弱多病,老两口日常生活不方便,入住幸福院后,生活品质大大提升,逢人便夸现在的政策好、干部好。
多业态发展 小康路更宽
2018年底,经评估认定,解家河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脱贫后的解家河村,又乘势而上,向着乡村振兴迈进。
为实现乡村宜居,解家河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垃圾、污水、旱厕一起治,村容、村貌、村风一起变,干部、村民、志愿者一起干,对全村山水林田路和村容村貌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理。村里先后投资80万元,整修硬化街道20条、硬化生产路2条共4000米;投资60余万元,铺设电力灌溉管道2000余米,覆盖耕地面积40万平方米;投资30万元对自来水系统进行改造,让全村户户吃上放心水;投资16万元修建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6套,让村民有了健身之地;新建老年房48间,搬迁入住24户,提升了老年人的居住质量。曾经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变成了白日绿树成荫、夜晚灯光璀璨的美丽小山村。2020年,该村被评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村里处处有绿植,文化广场好热闹,户户粪污无害化,水泥公路通到家”是如今解家河村的真实写照。
脱贫靠产业,振兴更靠产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解家河村,又向着打造全乡中药材种植核心产区和高效林果探索试验种植核心区的目标迈进。依托“药材之乡”的品牌优势,解家河村以深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双牵引”行动为契机,立足本村“五山二水三分田”的自然条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烟台、临沂等地先进经验,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处理保护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探索生态高效产业乡村振兴模式。确立了“生态立村、林果兴村、特色强村”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启动实施解家河村大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扶贫开发特色产业项目“升级版”。
“解家河村所在的莒北地区,是中药丹参和黄芩的良好种植地,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商标认证双认证产品。我们帮助解家河村申请了一个市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在这里打造一个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国药集团已与村里签订了合作协议。”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王启永说,这一产业将给村里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这一大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涉及全村30余户、66.7万平方米山丘土地,现已完成林地流转。解则江和几位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人挑头,吸收脱贫户广泛参与,先后栽植“8518”优良核桃品种6万余株,间作套种中药材丹参66.7万平方米。“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建,对内完善了解家河村农业产业结构,对外形成区域发展龙头的示范效应,目前,已吸纳本村脱贫人口56人、周边村脱贫人口122人就业打工,人均年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
人心齐,泰山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几年来,解家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上项目、兴产业、靓村容、惠民生,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和谐、文明的乡村画卷,释放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正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