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桓
人物专访是诸多报道形式中的一种,通过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采访对象可以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商业精英、体育达人、娱乐圈明星等。作为三四线城市的纸媒记者,采访对象有限,被采访者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催人泪下的故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
“小人物”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展现的“闪光点”。
随着民生新闻不断兴起,媒体纷纷将报道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开始更多地关注“小人物”,但往往宣传效果不大理想。
当前,媒体对于小人物专访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采访者选取事例不够典型,难以挖掘采访对象的“闪光点”“感人点”,讲述方式枯燥不吸引人、诸多采访大同小异没有特点、部分记者的“完任务”式采访,影响稿件质量。采访人又该如何完成高质量“平凡人物”的专访?
一、选准采访对象,突出感人细节,是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
要在“愿意讲、有故事、善于表达”的基础上确定采访对象。然后,选准报道的切入点,从人物个性出发,突出其故事中的感人细节。
二、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充分准备人物资料
采访对象的资料采集应该是人物报道采访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充分的资料准备可使记者“成竹在胸”,与被采访者有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尽可能多地获取采访对象资料。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快捷的信息传播平台,记者可以在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事先联系被报道者的家人、朋友、同事等,通过他们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职业、爱好、习惯、特点、性格、文化层次。提前与需要采访的对象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就接下来的采访形式和内容进行必要的协商,以免采访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在采访工作开始前,记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话题互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的看法,从优化采访的角度、主题及内容,更好地回应大众关切,提高采访价值。三、熟练运用采访技巧,提高应变能力
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可以加强互动,活络气氛,得到尽可能多的素材。在提问方法上,要注意开放式和闭合式提问的有效结合。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交流时,应选用开放式提问方式,营造轻松氛围,接着进行闭合式提问,两者要穿插使用。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闭合式提问要多于开放式提问,因为闭合式提问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此外要注意,在提问中不能提太过敏感的问题,这样容易导致冷场。提问时,要熟练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法如:正问法,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能够直接抓住核心问题,让对方明白你在问什么,他该回答什么;反问法,在得不到正面回答的情况下,可采用诱问法,抛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用言语诱导被采访者回答,以得到有效信息;追问法,当被采访者不能或不愿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做正面回答,而记者又必须得到有关信息时,应适当采取追问法;迂回法,当记者不愿用强硬的语气反复追问、担心搞僵气氛时,可以先绕开这个问题,从其他问题着手,使被采访者放松戒备,再慢慢地迂回绕到这个问题,从而得到有效信息。
四、抓住共情的力量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需要“共情",让台下的观众更有代入感。同样,记者采访也需要“共情”,让采访对象能够敞开心扉,引起共鸣。采访中的“共情”,意味着记者要通过适当的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等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激发他们的自我表达,在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这种“共情”的力量有时候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采访时,记者要全神贯注地听对方的每一言每一语,甚至要细致入微到观察被采访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只有记者自己体会到被采访者的情感,才能有效地传达给受众。五、提升采访稿件的写作和加工质量融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记者要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成长为全能型人才,不仅要在采访谈话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加工能力。融媒体时代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进行碎片化的阅读,长篇大论式的新闻报道很难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注意结合当前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对采访内容要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同时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对采访标题进行润色,但切记不可做标题党,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同时记者还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视频剪辑和加工能力,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鲜活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人物专访是一项极富艺术的工作,记者不能单方面地去把信息传递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它是在整个对话交流中传递出信息,这样才能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我们应该正视人物报道采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学习,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要多花心思、在采访前的准备过程中要多下功夫、在采访提问技巧上要多加思考,从而让人物报道有血有肉、触动人心。
(作者工作单位:日照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