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创新六项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日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张守霞 通讯员 王晓
  日照山海相依、河湖众多,有大小河流286条、各类水库560座,建设河道堤防2200余公里。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不断探索创新管护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河湖长制六项长效制度,打出河湖生态建设、管理保护的“组合拳”,水安全、水供给、水生态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我市先后8次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20年10月,山东省政府在日照市召开全省河湖长制现场推进会议。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日照市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予以督查激励,并给予2000万元奖励。
  2021年9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在日照市召开淮河流域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暨河湖长制工作沟通协商会议。

两轮林水会战,为河湖管理保护打基础
  我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2015年开始,持续实施两轮林水会战,探索机制体制改革,用工程化、项目化的思路、措施和办法,走出了一条依水兴林、以林护水、林水共治,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生态+全域治理。按照“林水会战、保障发展,清清河流、改善生态”的理念,坚持全域统筹,重点河流实施生态治理、大中型水库实施全面治理、小型水库实施综合治理。6年来,累计完成水利会战投资110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800余项,实施“清清河流行动”,治理河道900余公里,完成水系绿化1.69万公顷,建设省级美丽河湖7条;实施“千河清洁、千塘整治”,治理村庄汪塘门前河1109处,推动生态治理由重点河道延伸到乡村门前河,连通乡村水系。打通了行洪“主动脉”,汪塘门前河得到疏浚治理,净化了乡村水系“毛细血管”,初步实现了全域治理、城乡共享。水库除险加固率90%,城市日供水保障能力达到92万立方米,重点河道生态治理率达到85%。
  水利+美丽乡村。启动“千河清洁”和“千塘整治”工程,将河道治理由骨干河道、重点河道延伸到乡村汪塘、门前河,已治理汪塘、门前河1109条,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生态环境。建设群众身边的水利小花园,打造成美丽乡村的生态明珠,留住乡愁。东港区借助100余处汪塘、门前河治理工程等的实施,着力打造南湖镇双湖顶等3个片区的生态乡村建设;莒县夏庄镇西黄河圈村、洛河镇丰家泥沟村,通过恢复汪塘、建设河塘水系连通工程,引入河水,形成小型湿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休闲娱乐之所。
  水利+环保治污防污。治河先治污,治污先防污,清理河床淤泥、垃圾500多万立方米,治理各类黑臭水体35公里。统筹城乡。在主城区启动实施了612个居住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和438公里污水管道建设改造,总投资14.37亿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在乡村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560多个村的建设任务。统筹产业。强化重点企业监测,实时监控全市116家涉水重点企业外排水水质状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已达100%。统筹陆海。坚持把陆域和海域一体考虑、一体治理。主城区12处黑臭水体完成整治,省控以上河流断面均值实现达标。实施海岸带整治攻坚三年行动,累计退渔还海1333公顷,修复岸线8.92公里,排查入海排口1573个,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六项长效机制,确保河湖长制落实长远
  一直以来,我市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抓手,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同,密切配合,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动河湖长制落地落实、提高治水管水能力的根本举措。
  完善制度。颁布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和《海岸带保护条例》,以市政府令形式出台《水资源管理办法》和《小型水库管理办法》,创新推出河湖长工作评估、河管员管理考核、重点工作通报、四级联席会议、河湖长述职、群众有奖举报六项制度,将河湖管护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2019年9月,省水利厅下发《关于推广日照市河长制湖长制长效工作机制有关经验做法的通知》。
  建立《日照市县乡河湖长工作评估办法》,通过科学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直接挂钩各区县管护资金,2019、2020年河湖长年度工作评估1500万元奖补资金已兑现,激发了基层河湖长积极性,县乡河湖长有效巡河巡湖率上升40%左右。出台《河湖管理员管理办法》,抓好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加强河道管护队伍建设,明确管理办法,出台《四级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上下沟通“直通车”。充分发挥市县级河湖长协调解决能力强,乡镇和村级河湖长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切实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出台《河湖长述职制度》《河长制湖长制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明确、梳理县级河湖长履职情况,强化督查“合力管”。出台《群众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实现全民管护“大联合”。公开举报方式,细化举报奖励金额和奖励标准,确保每一件举报都能查实处理,实现人人都是监督者,实现长效监督机制。
  制度执行。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奖惩分明。围绕保障行洪和水生态安全,按照省河长办统一部署,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深化清违整治、构建无违河湖”专项行动等,加强河湖日常执法管护,保障河湖生命健康。
  系统提升水治理能力。我市始终坚持“防治干旱、根治水患”,进行智慧管水,结合“城市大脑”建设,将水库、河道、雨量遥测、山洪灾害等监测预警系统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涉河涉水问题快速发现、联动处置。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河道视频监控的系统整合,实现了13座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河道实时监控,并与应急指挥系统进行衔接互通,强降雨期间省、市、县和大型水库全部实行视频连线调度。针对市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充完善,持续更新河湖长、河湖长公示牌信息。迅速处理信息系统中日常监管、巡河事件、公众参与等问题。目前,系统内上报事件处理完结率为100%。
  全市水利工程防御旱涝灾害能力大幅提升,重点水库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道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经受住了2018年“摩羯”“温比亚”台风、2019年“利奇马”台风、2020年“8·13”暴雨、2021年“烟花”台风的严峻考验。全市水利系统坚持开门管水,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抓河湖长这个“牛鼻子”,提升履职尽责意识
  我市先后发布了5次市总河长令,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河湖长制工作、河湖管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攻坚等工作汇报,召开全市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议,推动各级河长在巡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构建监管矩阵,探索“河湖长+”机制。我市建立“河湖长+河长办+河湖警长+民间河湖长+河湖管理员”管理模式,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成。目前,共落实河长2585名,树立河长公示牌2139块;共落实湖长1170人,设立湖长公示牌586个。同时,发动党员带群众、团员带青年、企业带职工开展河道岸线保护行动,开展河长制宣传宣讲活动,聚力打出“组合拳”,铁腕治理“河道顽疾”,由“政府治河”向“全民治河”转变。
  夯实河湖长制“三个责任”。进一步强化基层河湖长的巡河湖责任、问题整改责任、包保督导责任。强化巡河湖责任,提高履职实效;市级河湖长负责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对突出问题依法整治;县级河湖长负责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河道执法监管等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及时解决较大问题;乡镇级河湖长负责落实责任河湖治理和保护的具体任务,解决一般问题;村级河湖长负责日常巡查巡逻并报告,开展河湖保护宣传。强化整改责任,提高巡河湖实效;各级河湖长在巡河湖中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督导整改问题。市县级河湖长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市县级河湖长对应的联系单位负责督办,限期完成,并同步向市县河长办报告,形成工作闭环。强化包保责任,提高督导实效;各联系包保单位认真履行包保责任,掌握包保河湖基本情况,及时调度汇总河湖问题,给河湖长当好参谋、抓好督导、推进整改。
  建立市级河湖长联系单位服务巡河湖“四张清单”。建立“四张清单”和市级河湖长巡河湖工作流程图,明确目标清单,确保巡河湖频次。收集问题清单,做好巡河湖准备,征求各部门单位以及基层河湖长意见建议,并收集网上网下各方面意见建议,为市级河湖长提供详实的河湖信息。细化工作清单,明确巡河湖前后遇到的问题以及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提高巡河湖质量。对省级、市级河湖长交办或市级河湖长巡河湖发现的问题,各联系单位负责按照“一县(区)一单”的形式,下发整改清单,落实河湖长交办事项。
  经过各级河湖长的共同努力,我市初步构建起了健康优美的河湖生态工程体系,科学高效的河湖保护体系,精准长效的河湖监管体系,安全集约的河湖开发利用体系,全市河湖管护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河湖”已经成为日照水利的鲜明特色。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日照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