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八)
全媒体记者 孙向阳 张莹
集发“站”神,这是同事们对王浩的“趣称”。他笑着说,“不是战斗的战,是站着的站,因为集发的同事们找我的时候,我总是在码头上站着。”
话语间的云淡风轻,却是背后实干苦干的默默努力。因为在采访中,记者现场找到了答案:“集发‘站’神”,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在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研发团队中,来自集装箱发展集团的王浩,负责4台远控岸桥、16台自动化轨道吊的现场调试。
山东大学毕业、硕士学历,王浩身上没有来自90后的“傲娇”,以工作“小白”参与如此“高大上”的项目,王浩坦言,“很幸运但也压力‘山大’”。然而,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将这份压力化成了前进的动力,一头扎了进去。
设备接卸昼夜不停,设备调试工作繁杂。制定计划、控制工期、疫情防控、现场调试、问题跟踪,这其中每一项都马虎不得。自动化项目开启后,王浩真的就把现场当成了“办公室”。跟踪设备运行,优化提升方案,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
“设备调试涉及到厂家、网络、供电、生产、监理、施工等多方单位,一天下来,手机通话记录能达到200余次”,王浩说,“有时候真是忙得秃噜皮了。”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如果空闲下来,他还会准备技术资料、设备试车报告,继续学习研究设备运行的整体流程、系统架构、功能优化,还要准备设备调试汇报材料和PPT。
妻子的预产期是8月29日,恰逢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项目催着,王浩更急。妻子待产住进了产房,王浩就带着电脑,把办公室“搬”进了产房。“整个产房,生孩子的都没他忙”,尽管是妻子的调侃,但王浩坚信,“所有的付出不会白费,受益的还是自己。”
就这样,几年下来,循着前辈的脚步,王浩踏踏实实地“站”到了现场。
整个场区的工艺布局、一台设备的作业潜力、一辆集卡的运行路线、一次抓取的精确时间、码头的先进技术……采访中,王浩用生动的图表为我们解释自动化码头的作业流程,无数次站在现场的他,俨然已经将整个集装箱码头绘制到了脑海里。
不仅人在现场要“站得住”,技术更要“站得住”。
茫茫夜色中,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4台远控岸桥桥吊伸开臂膀,熟练地抓起货船上的集装箱。桥吊下方,无人驾驶的集卡车慢慢驶来。
“24,8,0……”,当车辆导引屏上的数字显示为0,无人集卡完成精准定位,停车开启双闪,等待桥吊上的吊具放箱。整个过程简直就是个娴熟的“老司机”。
这波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并不容易。
在远控岸桥调试过程中,集卡车位置引导系统对集卡车引导成功率不高。什么原因?经过排查,王浩锁定问题,原来是港口内集卡车托盘标准不统一所导致。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集卡车位置引导系统的兼容性,他同厂家工程师一起,利用中午停工时间,对不同车队近50辆汽车逐一测量。烈日当头照,汗水浸湿的工作服都能拧出水来。最终,整理形成托盘整改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
整改后,集卡车位置导引系统引导成功率从50%上升到超过98%,引导时间由15秒缩短至6秒。“只要有心、用心、尽心,方法总比困难多。”王浩说。
就这样,几个月下来,仅远控岸桥就完成优化近50项。一次次的创新攻坚,让“站神”王浩向着“战神”的目标更近。
如今,用脚步丈量码头已经成了王浩的工作常态,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代价是皮肤晒黑了,他笑笑说,“这是我亮丽的青春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