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莒县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综述
本报通讯员 胡晓燕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凝聚发展正能量。2021年,莒县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凝聚起了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戏曲里的传统文化
古城老调,余音不断。周姑戏是莒县重要的传统戏剧,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小戏《喝面叶》曾在1956年全国戏曲大赛华东区获得优秀表演奖和优秀剧目奖。至今,不少60岁以上的莒县老人仍然能哼出“石榴开花红似火,大路上来了我陈世铎”的唱腔。
备受瞩目的莒国古城开城以来,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莒国古城的文化内涵,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文昌阁广场开展了为期12天的周姑戏展演,文艺爱好者用自己的方式让广大群众品味到了精彩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莒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进万家活动,仅2021年,莒县全年开展“戏曲进校园”“乡村文化大集”活动142场次,“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全年演出1195场次,全县自然村覆盖率达100%,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节会中的民俗文化
莒地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积淀着深厚的优秀文化资源。2009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莒县深入贯彻“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和人民共享的工作方针,深挖民俗文化资源。2013年,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省政府批准。
2021年,莒县结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依托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先后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合唱艺术节、非遗博览会、新春庙会、桃花节、丰收节、伏羊美食文化节、塑博会等活动500余场次。其中,在“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评选中,2021首届莒州伏羊美食文化节活动网上投票151610个赞,比第二名多57000多个;第四届非遗博览会,搭建非遗展厅146个、展示非遗项目1000余个,销售非遗产品10000余件,开展文艺活动400余场。《原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融合———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三态”模式》一文被《山东通讯》刊发,在全省推广。
讲堂中的文化艺术
莒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名城”作为全县“四大战略”之一,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免费公益培训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扩大艺术培训、艺术创作的普及面,使群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文化服务的温度,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2021年,全县先后组织举办涵盖书画、剪纸、篆刻、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主题的公益培训300余场。借助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书画名师等力量,通过课堂教学、线上直播、社会实践等形式和载体,使学生及艺术爱好者在初步掌握与传统艺术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法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相约文房•丹青绘莒”系列周末公益讲座、文心艺友走进浮来青活动、丽正园书画公益大讲堂等系列公益活动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专题稿件50余篇。
笔墨下的红色情怀
莒县书画艺术氛围浓厚,现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84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280人,专兼职书画从业者3000余人。近年来,莒县力求书画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把繁荣书画艺术作为打造“文化名城”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书画家秉持“文以化人、画以润心”,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先后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沂蒙画派作品”“日出先照•沂蒙精神———沂蒙画派作品展”等活动100余场。
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莒县分别在市美术馆和莒州博物馆举行书画作品展,共展出《百年航程》《莒国古城》《柿树》《尽美故里沐朝晖》等作品500余幅,展出作品题材选取红色事迹,以质朴和直观的形式重温红色历史、诉说红色故事、赓续革命血脉。
书香里的时光长廊
莒县以改革创新思维打造“书香莒县”特色品牌,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接受企业支持、合作共建等方式,高标准打造文心馆、银杏馆、新世纪馆、工人文化宫馆城市书房4处,进一步满足了群众阅读需求,城市15分钟阅读圈初具规模。
2021年以来,莒县依托农家书屋举办阅读推广、全民阅读征文大赛等系列活动20余次,连续两年获得中宣部组织的“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之“我爱阅读100天”活动“全国百强”;在图书馆、城市书房举办“追忆莒地抗战故事”讲座、致敬先烈•清明读书会、“颂党史、守初心、担使命”大家读、领读计划之《论语》篇等系列活动200余场次,让读者在互动中分享红色故事,与历史同行,播撒红色种子,也让传统文化在琅琅读书声中生生不息。